绪 论 1
第一章 “女儿会”的历史溯源: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 18
第一节 “女儿会”的原生地 18
一、生成区域概况 19
二、石灰窑“女儿会” 21
三、大山顶“女儿会” 23
第二节 “女儿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24
一、母权遗风与“女儿会” 24
二、土司制度与“女儿会” 25
三、改土归流与“女儿会” 26
四、集市发展与“女儿会” 28
第三节 “女儿会”产生的文化渊源 28
一、土家族神话传说与“女儿会” 29
二、土家族婚恋习俗与“女儿会” 30
三、土家族民间节俗与“女儿会” 31
第四节 原生态“女儿会”的内容与功能 32
一、“女儿会”的主要内容 32
二、“女儿会”的文化意义 33
三、“女儿会”的主要功能 34
第二章 “女儿会”的现代建构:恩施土家族文化的次生态呈现 36
第一节 “女儿会”的现代变迁 36
一、文化空间的移置 36
二、形式内容的变化 41
三、主体对象的变更 43
四、功能价值的增强 45
第二节 “女儿会”的演变规律 47
一、内部规律:增强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 48
二、外部规律:凸显“差异”,实现文化商品化 55
第三节 从“会”到“城”:“女儿会”的场域转换 61
一、“生活场域”向“旅游场域”的转换 61
二、“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 63
第三章 “女儿城”的产业打造:恩施土家族文化的衍生态呈现 65
第一节 “女儿城”的资源聚集 66
一、恩施土家族文化资源扫描 67
二、土家族文化资源在“女儿城”的聚集 71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74
第二节 “女儿城”的文化生产 75
一、“女儿城”文化生产的定位 75
二、“女儿城”文化生产的谱系 77
三、“女儿城”文化生产的模式 79
第三节 “女儿城”的价值表达 89
一、“女儿城”的人文价值 90
二、“女儿城”的生态价值 90
三、“女儿城”的符号价值 91
四、“女儿城”的传承价值 92
第四节 “女儿城”的未来发展 93
一、“女儿城”的成功经验 93
二、“女儿城”的不足之处 95
三、“女儿城”的发展建议 97
第四章 “场”的生成: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探索 101
第一节 “生存场”:转化的前提 102
一、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 102
二、转化的合理性:从少数民族文化到特色文化产业 106
第二节 “驱动场”:转化的动力 110
一、外来市场经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推动 110
二、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适应与改造 113
第三节 “演绎场”:转化的路径 115
一、文化资源产品化 116
二、民族文化符号化 118
三、传统文化市场化 122
四、文化产业集群化 127
第四节 “场”的矛盾与张力:反思与启示 129
一、“本土”与“外来”的矛盾张力 130
二、“守护”与“激活”的矛盾张力 132
三、“原真”与“仿真”的矛盾张力 134
四、“模仿”与“创造”的矛盾张力 137
结 语 140
参考文献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