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理论法学金融法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研究

金融法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研究

金融法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研究

定 价:¥88.00

作 者: 陈醇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9734831 出版时间: 2019-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357 字数:  

内容简介

  从合同法上看,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为系统性违约;系统性违约超出了违约责任制度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金融法如果不愿意过多地运用救市、行政处罚与刑罚来应对系统性违约,那么,就应当重视并完善其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本书认为系统性缔约是系统性违约的缔约之源,具有系统性的契约群是系统性违约的合同之源,而具有系统性的企业群是系统性违约的主体之源。对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与完善金融法,从而为预防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做出贡献。本书还讨论了P2P网络借贷相关的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温州金融试验区的违约预防制度、民间集资违约的治理制度、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涉案财产的处置程序等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陈醇,生于1970年,男,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主持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金融法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研究”等多个民商法课题。专著《商法原理重述》2011年获得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商法原理重述》《权利结构理论:以商法为例》和《商行为程序研究》被称作“商法三步曲”;提出了决议意思形成说、权利结构、契约群、非法集资刑事涉案财产破产法程序处置论等观点。在《法学研究》《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比较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金融领域的系统性违约对违约责任制度的挑战
一、违约责任制度在金融法中的冷遇
(一)金融交易中的违约现象
(二)金融法对违约责任制度适用的禁止与避免
(三)以公法惩罚与救济违约行为
(四)本章的问题与文献回顾
二、金融合同违约的特征:系统性违约
(一)金融交易中违约的特征
(二)系统性违约的概念和特征
(三)系统性违约的类型
三、违约责任制度的潜在假定及其遭遇的挑战
(一)违约责任制度的四个假定
(二)系统性违约突破了违约责任制度的假定
四、本书的努力与论证路径
(一)以系统性违约概念为基础
(二)本书的努力:探索违约责任制度之外的违约调整措施
(三)研究范围的说明
五、小结
第二章系统性违约的缔约之源:系统性缔约
一、缔约机制与系统性违约关系的疑问
(一)金融缔约关联性的表现
(二)对缔约相对性的不同理解
(三)本章的问题与文献综述
二、金融交易中的缔约机制:系统性缔约
(一)金融群体性缔约的系统性
(二)系统性缔约的概念与类型
(三)系统性缔约与相对缔约的区别
三、系统性缔约容易引发系统性违约
(一)系统性缔约形成系统性的决策
(二)系统性缔约是系统性违约的根源
(三)谁应当承担系统性违约的后果
四、对治理系统性违约的启发
(一)从缔约程序上保障系统性缔约的安全
(二)控制系统性缔约的规模与关联性
(三)其他缔约安全保障制度
五、小结
第三章系统性违约的合同之源:契约群
一、合同群体关联性的表现及其问题
(一)合同群体的关联性表现
(二)本章的问题与文献回顾
二、具有系统性的合同群落:契约群
(一)系统性的合同群落
(二)契约群的概念与特征
三、金融实践中典型的契约群及其系统性
(一)五种典型的契约群及其系统性
(二)超级契约群及其系统性
四、系统性违约的合同之源及其应对
(一)契约群的系统性是系统性违约的合同之源
(二)从关联性上控制契约群的风险
(三)规制契约群的另外两个维度:度量与结构
五、小结
第四章系统性违约的主体原因:企业群
一、金融公司与系统性违约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金融公司群体在违约上的关联现象
(二)本章的问题与文献综述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公司后面的观念基础:企业群
(一)企业群的概念
(二)企业群的类型和结构
三、企业群与系统性违约的关系
(一)企业群中的源头性违约
(二)企业群中违约的传染
四、企业群视角下系统性违约的治理
(一)对源头性违约的控制
(二)对违约传染性的治理
五、小结
第五章系统性违约的预防:违约预防制度
一、违约预防制度的概念、特征及其渊源
(一)违约预防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二)违约预防制度的渊源
二、违约预防制度的类型
(一)预防系统性违约的缔约制度
(二)契约群违约预防制度
(三)企业群视角下的违约预防制度
三、违约预防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落实金融法的价值观
(二)拓展合同法原理
(三)超越“禁止—放任”两难选择
四、一些特殊的违约预防制度及其原理
(一)违约责任前提维护制度及其原理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等制度的违约预防原理
五、小结
第六章我国违约预防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完善
一、我国金融法违约预防制度的现状
(一)《证券法》《保险法》等的违约预防制度
(二)我国银行法中的违约预防制度
二、我国违约预防制度的问题
(一)内容方面的问题
(二)形式方面的问题
三、美国的违约预防制度及其评论
(一)美国传统金融法违约预防制度述评
(二)《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中的违约预防制度
(三)评论:不足之处与可供借鉴的经验
四、我国违约预防制度的理念基础
(一)系统性预防理念
(二)违约预防制度的体系化理念
五、我国违约预防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违约预防制度内容的完善
(二)我国违约预防制度的整合
(三)我国违约预防制度的超越与适用上的精耕细作
六、小结
第七章金融法违约处置制度:以有序清算制度为重点
一、我国金融法违约处置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金融法违约处置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违约处置制度的缺陷
(三)文献回顾与本章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违约处置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传统思路缺乏应对“太大不能倒”的违约处置措施
(二)有序清算制度与传统违约处置制度的区别
(三)我国应当借鉴有序清算制度
三、我国违约处置制度的体系建构
(一)违约处置制度的两分式结构
(二)以有序清算制度为重心
(三)违约处置制度的整合
四、我国有序清算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明确有序清算制度的层级、处置措施与程序
(二)合理配置接管人的职权
(三)规定接管程序中的资产最大化措施
五、小结
第八章P2P网络借贷的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
一、既有的调整思路及其问题
(一)既有调整思路述评
(二)既有立法及其疑点
(三)本章的问题
二、从合同法思路到证券法思路
(一)所调整的合同群体及其系统性
(二)合同法思路所能与所不能
(三)证券法思路的优势
三、P2P特别调整思路
(一)证券法思路所不能
(二)银行法思路的所能与所不能
(三)P2P特别调整思路:三种思路的融合
四、相关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的完善
(一)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在整个制度中的位置
(二)违约预防制度的完善
(三)违约处置制度的完善
五、小结
第九章温州金融试验中违约预防制度的偏颇与矫正
一、“两链”风险与制度探索的错位
(一)“两链”风险是设立温州金融试验区时的主要违约风险
(二)作为应对制度的民间融资管理条例
(三)本章的问题与文献回顾
二、理论依据的偏颇及其后果
(一)在理论移植中忽视了系统性风险理论
(二)无助于“两链”风险的应对
(三)孤立性激励可能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三、系统性预防理念
(一)系统性预防理念
(二)系统性预防理念的实施制度
(三)上述理念的意义
四、相关违约预防制度的矫正
(一)回归综合性制度试验的改革初衷
(二)探索综合性的违约预防制度
(三)对“两链”风险的预防
五、小结
第十章治理民间集资问题的违约预防制度
一、刑法对不同集资契约群的区别对待及其问题
(一)从合同视角解读“集资”及其法律依据
(二)刑法对不同集资契约群的差别对待
(三)本章的问题与文献回顾
二、以合同法制度或刑法调整民间集资的弊端
(一)民间集资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合同法制度无力应对集资合同的系统性违约及其损害
(三)以刑法直接规制非法集资的弊端
三、以违约预防制度治理民间集资的金融法思路
(一)预防违约制度是金融法预防系统性违约的根本措施
(二)应当以违约预防制度治理民间集资问题
(三)以违约预防制度为基础增加集资途径的可得性
四、我国民间集资违约预防制度的完善与拓展
(一)根据集资的性质与规模适用或建立相应的违约预防制度
(二)违约预防制度的适宜性原则与同时性原则
(三)在违约预防制度的保障下拓展合法的集资途径(制度)
五、小结
第十一章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涉案财产处置程序
一、涉案财产处置程序的问题
(一)对涉案财产处置程序的质疑
(二)现行法中可供选择的三套程序
(三)与现行法相应的三种观点
二、对行政处置程序的评论
(一)行政处置程序缺陷众多
(二)取缔权及其程序不应过度延伸
(三)法院不应当加入部际联席会议
三、刑事诉讼程序无力担此大任
(一)刑事诉讼程序难以完成的任务
(二)刑事诉讼程序不能涉足的领域
(三)涉案财产处置一并审判的困难
四、涉案财产处置程序的选择
(一)清算程序的选择与完善
(二)刑事诉讼法应当尊重清算程序
(三)过渡方案
五、小结
第十二章违约预防与违约处置制度的金融法意义
一、两大制度对金融法的意义是什么
(一)三种疑问
(二)传统金融法的内容、方法与体系回顾
二、实现了金融法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对接
(一)完成了原则与制度的对接
(二)对接的意义
三、新方法论的引入及其意义
(一)系统论的运用及其意义
(二)预防论的采用及其意义
四、体系更新及其意义
(一)金融法体系的更新及其意义
(二)金融安全保障制度的体系更新及其意义
五、小结
附录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栏目文件分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