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灾害学(第二版)

环境灾害学(第二版)

环境灾害学(第二版)

定 价:¥69.00

作 者: 张丽萍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618894 出版时间: 2019-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字数:  

内容简介

  《环境灾害学(第二版)》共分上、中、下三篇11章。上篇包括三章(第1~3章),紧密围绕环境灾害形成的孕育、发生、发展过程,系统阐述了环境灾害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灾害形成过程和研究方法;中篇包括两章(第4~5章),基于环境灾害可预测性和人为可控制性的特征,对环境灾害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环境灾害的防治和应急预案的制定进行了研究,并举例说明了应急预案启动程序及功能。下篇包括六章(第6~11章),主要是各种环境灾害类型的案例分析,对环境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污染灾害、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所诱发的灾害和环境退化灾害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具体灾种的形成过程、特点、危害等,对各灾种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系统学习,在每章的章首列有内容提要和重点要求,章末附有课堂讨论话题和课后复习思考题。

作者简介

暂缺《环境灾害学(第二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上篇 环境灾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1章 环境灾害与环境灾害学 3
1.1 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体系 3
1.1.1 灾害的基本概念 3
1.1.2 灾害的基本属性 4
1.1.3 灾害的分类 5
1.2 环境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体系 7
1.2.1 环境的恶化与灾变 7
1.2.2 环境灾害的基本概念 8
1.2.3 环境灾害的基本属性 9
1.2.4 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 10
1.2.5 环境灾害的分类 13
1.3 环境灾害学及其学科体系 14
1.3.1 环境灾害学 14
1.3.2 环境灾害学的研究内容 15
1.3.3 环境灾害学的相关学科 16
1.3.4 环境灾害学展望 16
课堂讨论话题 17
课后复习思考题 17
第2章 环境灾害形成原理和演化机制 18
2.1 环境灾害系统 18
2.1.1 环境灾害系统的含义 18
2.1.2 环境灾害系统的分类 19
2.1.3 环境灾害系统的组成结构 20
2.1.4 环境灾害系统的演变规律 20
2.1.5 环境灾害系统的基本特征 22
2.2 环境灾害形成的动因——人为失误 23
2.2.1 人为失误的概念及其分类 23
2.2.2 人为失误机理分析 24
2.3 环境污染物的聚散机制 25
2.3.1 污染物的生物性聚散机制 26
2.3.2 污染物的物理性聚散机制 27
2.3.3 污染物的化学性聚散机制 28
2.3.4 污染物的致毒效应机理 28
2.4 环境灾害的非线性机制 31
2.4.1 环境灾害发生的突变机制 31
2.4.2 环境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放大机制 35
2.4.3 环境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熵增原理 37
课堂讨论话题 40
课后复习思考题 40
第3章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41
3.1 环境质量标准 41
3.1.1 环境质量标准的定义 41
3.1.2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依据 42
3.1.3 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42
3.2 环境容量概述 46
3.2.1 环境容量的概念 46
3.2.2 绝对环境容量模型 47
3.2.3 空间环境容量模型 48
3.2.4 考虑自净力的环境容量模型 48
3.2.5 有偿使用环境容量的模型 48
3.3 大气环境容量 48
3.3.1 大气环境容量含义 48
3.3.2 大气环境容量模型 49
3.3.3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51
3.4 水环境容量 53
3.4.1 水环境容量概述 53
3.4.2 水环境容量模型 54
3.4.3 水环境容量计算 60
3.5 土壤环境容量 62
3.5.1 土壤环境容量含义 62
3.5.2 土壤元素的背景值 63
3.5.3 土壤环境容量模型 63
3.6 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方法 65
3.6.1 基本原理 65
3.6.2 应用领域 66
3.6.3 分析方法及步骤 67
课堂讨论话题 67
课后复习思考题 68
中篇 环境灾害评估与应急处理
第4章 环境灾害评估 71
4.1 环境灾害评估概述 71
4.1.1 灾害评估的定义和分类 71
4.1.2 相关专业术语 72
4.1.3 环境灾害评估的意义 73
4.1.4 环境灾害评估步骤 74
4.2 环境灾害评估指标体系 75
4.2.1 孕灾环境指标 76
4.2.2 承灾体指标 76
4.2.3 致灾因子指标 78
4.2.4 灾情指标 79
4.3 环境灾害评估计算方法 79
4.3.1 灾级评估的指数计算方法 79
4.3.2 灾级评估的模糊分级统计 81
4.3.3 危险度评估的多因子评分计算方法 82
4.3.4 危险度评估的层次分析法——以矿山泥石流为例 84
4.3.5 灾害风险评估的统计对比法——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 87
4.3.6 灾害损失评估示例——海平面上升的损失评估 88
课堂讨论话题 91
课后复习思考题 91
第5章 环境灾害防治和应急预案 92
5.1 环境灾害的防治 92
5.1.1 环境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92
5.1.2 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 93
5.1.3 环境灾害的防治手段 95
5.2 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机制 96
5.2.1 突发性环境灾害 96
5.2.2 应急机制 97
5.2.3 应急管理机制 99
5.2.4 应急体系举例——水污染事故应急系统 101
5.3 应急预案的制定 103
5.3.1 应急预案的释义和目的 103
5.3.2 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 103
5.3.3 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 104
5.3.4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05
5.3.5 应急预案响应等级 106
5.3.6 应急预案体系 107
5.4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案例 107
5.4.1 层层启动预案,政府积极应对 107
5.4.2 媒体的信息公布和正面宣传 109
5.4.3 公安机关的协助,保障了事件期间的社会安定 110
5.4.4 发挥社会公众的自我应急能力 110
5.4.5 经验总结 110
课堂讨论话题 112
课后复习思考题 112
下篇 典型案例分析
第6章 大气环境污染与环境灾害 115
6.1 大气环境污染 115
6.1.1 大气环境污染基本概念 115
6.1.2 大气主要污染物来源 117
6.1.3 大气主要污染物类型 118
6.1.4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 119
6.1.5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主要因素 119
6.2 城市烟雾灾害 122
6.2.1 城市煤烟雾灾害 122
6.2.2 城市光化学烟雾灾害 124
6.3 酸雨灾害 127
6.3.1 酸雨的基本概况 127
6.3.2 酸雨灾害的形成机制 129
6.3.3 酸雨灾害灾情分析 131
6.4 臭氧层破坏 134
6.4.1 臭氧层 134
6.4.2 人类活动对大气臭氧层的影响 135
6.4.3 臭氧层破坏和臭氧空洞 136
6.4.4 臭氧空洞的形成 136
6.4.5 臭氧层破坏对人类造成的灾难 137
6.5 毒气泄漏灾害 139
6.5.1 异氰酸甲酯的毒性机理 139
6.5.2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形成原因 140
6.5.3 影响后果与灾情分析 140
课堂讨论话题 141
课后复习思考题 141
第7章 水环境污染与环境灾害 142
7.1 水环境污染 142
7.1.1 水环境和水环境污染基本概念 143
7.1.2 水质指标 144
7.1.3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 147
7.1.4 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类型 147
7.1.5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累积机理 151
7.2 海洋环境灾害 152
7.2.1 海洋石油污染灾害 152
7.2.2 海洋或海湾赤潮灾害 155
7.3 重金属污染型水环境灾害 156
7.3.1 孟加拉国砷中毒事件 157
7.3.2 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159
7.4 人为失误型突发性水环境灾害 160
课堂讨论话题 161
课后复习思考题 162
第8章 土壤环境污染与环境灾害 163
8.1 土壤环境污染 163
8.1.1 土壤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 163
8.1.2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 164
8.1.3 土壤污染物的转化和累积 166
8.1.4 土壤污染物的特点 172
8.1.5 土壤污染的危害 173
8.2 土壤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175
8.2.1 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转运与积累 175
8.2.2 农产品的农药污染 176
8.2.3 导致农产品污染超标,品质下降 177
8.3 土壤重金属污染灾害 177
8.3.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177
8.3.2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机理 178
8.3.3 骨痛病 178
课堂讨论话题 180
课后复习思考题 180
第9章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地质灾害 181
9.1 自然资源开发诱发的环境地质灾害概述 181
9.1.1 环境地质灾害的相关含义 182
9.1.2 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 182
9.1.3 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83
9.2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 184
9.2.1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定义 184
9.2.2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成因分析 185
9.2.3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特点 186
9.2.4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187
9.3 诱发性滑坡、崩塌灾害 188
9.3.1 滑坡和崩塌的相关概念 188
9.3.2 诱发性滑坡、崩塌的形成条件 189
9.3.3 诱发性滑坡、崩塌 189
9.4 矿山泥石流灾害 190
9.4.1 矿山泥石流的相关概念 190
9.4.2 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91
9.4.3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矿山泥石流 192
9.4.4 矿山泥石流 193
9.5 诱发性地震灾害 194
9.5.1 水库诱发地震 195
9.5.2 采矿诱发地震 196
9.5.3 注水和废液处置诱发地震 197
9.5.4 核爆炸诱发地震 198
课堂讨论话题 198
课后复习思考题 198
第10章 生态系统退化与环境灾害 199
10.1 生态系统退化概述 199
10.1.1 生态系统退化的含义 199
10.1.2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200
10.1.3 生态环境演化原理 200
10.1.4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 201
10.2 生态系统退化与土地沙漠化 202
10.2.1 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定义 202
10.2.2 沙漠化形成机理及其过程 203
10.2.3 沙漠化灾害 207
10.3 生态系统退化与水土流失 209
10.3.1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 209
10.3.2 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 210
10.3.3 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211
10.3.4 水土流失灾害 214
10.4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物多样性问题 215
10.4.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15
10.4.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层次 216
10.4.3 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应 217
10.4.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9
10.4.5 生物灾害 220
课堂讨论话题 223
课后复习思考题 223
第11章 全球变化和环境灾害 224
11.1 全球变化 224
11.1.1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 224
11.1.2 全球变化的历史 225
11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