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陈文章 在“新时代文艺美学的使命与创新”青年博士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刘小新 序:新时代文艺美学再出发
第一辑 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意义及其中国化实践
陈舒动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及其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巫洪亮 《人民诗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诗刊“人民话语”的建构
吴 静 身份、角色与图像——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形象的塑造逻辑
颜桂堤 文化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周伟薇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研究
谢慧英 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孙恒存 “文学本质——建构主义——关系主义”,抑或思辨唯物主义美学视域中的文学本质
第二辑 西方文艺美学史及其前沿问题
杨春时 空间解释学论纲
贺昌盛 “是其所是”的本然呈现——“新小说”的书写策略及其深层意味
王 伟 文学叙事与社会团结——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罗蒂
陈开晟 功能主义批判的美学高度——西奥多·阿多诺晚期美学思想再发掘
仲 霞 梅洛-庞蒂的绘画空间观探微
郑竹群 巴赫金怪诞身体修辞——基于牛津系列期刊发表成果的考察(1990—2017)
卫垒垒 消费和审美的互相融合及内在矛盾
朱盈蓓 外来文论的译介对新中国成立后文论教材的影响
叶蔚春 创新、差异与文化记忆
李欣池 幻象的游戏:感官、身体与视觉文化
苏立君 试析“星丛”与“关系主义”的同异
成 业 人工智能诗歌写作与风景的再发现
陈璋斌 关于文学性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争——兼论文学性探讨价值
孙炜宸 现代性之我见
第三辑 发掘文艺美学的传统资源
夏 敏 神与物游:中国民族神话的仪式性审美
王毅霖 日本书法美学现代性的源点与文化结构
张 欣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
郑珊珊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的现代重认
戴冠青 张祥龄《半箧秋词·序录》中的审美创造论
邱蔚华 朱熹涉佛序跋文艺观探微
林朝霞 名士文化的三大思想来源
李金梅 20世纪英语世界《水浒传》结构研究
下册
第四辑 重读中国现当代文论与文学
杨健民 现代文论二题
刘小新 关于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阅读杂记
胡明贵 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美学——以电影摄像的用光技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运用为例
郑成志 形式美学诉求的错位——论《诗镌》形式探索的洞见与不见
伍明春 沉入词语,升华诗想——评杨健民诗集《拐弯的光》
许 莹 意志哲学、中国抒情传统与现代浪漫主义关系研究
余 娜 论语派对新市民文化趣味的培育
郑斯扬 新世纪以来女性乡土写作的伦理逻辑
李诠林 奚密的台湾文学研究
萧 成 鲜活中的犀利:陈雪风批评之美学追求
陈美霞 1970年代台湾左翼思潮:时代使命与文化更新
倪思然 历史哲学视域下台湾文学史书写问题反思——以《台湾文学百年显影》为中心
张 帆 魔幻原乡与社会关怀——台湾“80后”作家的自然美学与书写
蔡榕滨 杨逵对郁达夫的译介
林 斌 变迁中永恒的美——台湾歌谣《望春风》的审美探讨
第五辑 区域文化与美学实践
郑海婷 闽派批评四十年
王 伟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闽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实践创新——以泉州师院“本硕一体”卓越书法教师培养模式为例
尚光一 新时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福建网络小说
江少英 福清空间元素的建构——解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念琪的《芷叶集》
郭 莉 刘海栋 美学视域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以福建茶文化系统项目为例
林丽琴 守望乡愁:文艺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闽北广贤村为例
刘桂茹 新型社科智库建设亟需加快构建“互联网+”模式
郑小莲 性别伦理视域下对临水夫人俗世生活文化内涵的再解读
方晓璐 通识教育创意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刍议
黄春霞 转变思路——创新动画色彩的教学模式
林则钦 陶瓷艺术与传统建筑在历史演变中的关联
黄秀莲 枷锁中的水仙情结——中国广告中的自恋表现探析
郑海婷 文艺美学的历史、现状与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