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承应戏本是清代利用戏剧(戏曲)艺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产物。清代承应戏本的编写*早出现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御用宫廷戏曲演出机构南府及其管理制度已经成熟。同时敕命张照等宫廷词臣编撰了《月令承应》、《九九大庆》、《法宫雅奏》三大系列承应戏等,把戏曲演出与民俗祭礼、宫规仪礼巧妙结合,供南府排练演出使用。宫廷的戏剧内容和演出为国家的思想文化意识和政权统治服务。宫廷戏剧成为宫规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系列承应戏仅限宫廷苑囿为帝后演出,以后清代历朝戏剧(戏曲)承应都基本上沿袭乾隆朝的模式。三大系列承应戏本清代仅限宫廷流传,至民国之后始流传宫外,其内容鲜为人知。朔望承应戏本是宫廷创作的又一成就,对民间戏剧产生重大影响。朔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民间有祭神习俗,有演剧习俗。入清以后宫廷未有朔望祭祀礼仪,只于宫廷中承应戏剧。因此宫中每月初一、十五演出的戏剧称“朔望承应”。内容多为佛教训化、吉庆祥瑞或大型神话、历史故事。朔望承应剧目主要是连本大戏,一般为数十出甚至二百余出。这些剧本是乾嘉以来,张照、周祥钰、王廷章等根据小说集体改编的昆弋本戏,有《劝善金科》、《鼎峙春秋》、《忠义旋图》、《昭代箫韶》、《升平宝筏》和《封神天榜》等剧目,以及只存部分剧本的《楚汉传》、《东汉春秋》和《兴唐传》等,《铁旗阵》是道光年改编的乱弹本戏。这些戏流入民间。同光年以来,许多剧本分别编为皮黄(京剧)单本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