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新编骨质疏松学

新编骨质疏松学

新编骨质疏松学

定 价:¥238.00

作 者: 蔡辉等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622587 出版时间: 2019-10-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44 字数:  

内容简介

  《新编骨质疏松学》主要介绍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新编骨质疏松学》共分三篇36章,基础篇论述骨的组织形态学、骨的组织生理学、骨代谢及其调节、骨生物力学及中医对骨认识的概述、中医骨病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和中医骨病学的临床实践。总论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包括概述、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风险评估、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防治、临床用药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第二部分阐述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包括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常见症状、常见证候及常用方药。各论篇论述各种病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包括性腺功能减退性、老年性、营养障碍性、内分泌性、药源性、肾性、先天性、特发性、男性、失用性、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和伴有骨质疏松的其他疾病及其他骨骼疾病等,介绍上述这些病因所引起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疾病特点、诊断与鉴别、预防与治疗、中医中药及预后。

作者简介

暂缺《新编骨质疏松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i
第一篇 基础 1
第一章 骨的组织形态学 1
第一节 骨的基本结构 1
第二节 骨组织 4
第三节 骨的血液供应 10
第二章 骨的组织生理学 12
第一节 骨的发生 12
第二节 骨的生长与发育 13
第三节 骨的形成 14
第四节 骨细胞凋亡 16
第三章 骨代谢及其调节 18
第一节 人体正常的骨代谢 18
第二节 钙磷镁的调节 24
第三节 激素的调节 31
第四节 维生素的调节 62
第五节 微量元素的调节 80
第六节 基因水平的调节 83
第七节 细胞因子的调节 83
第四章 骨生物力学 91
第一节 研究渊源与基本概念 91
第二节 基本特性 93
第三节 调控系统 95
第四节 基本试验 96
第五章 中医对骨认识的概述 100
第一节 中医骨科发展的模式 100
第二节 中医骨科学发展概况 102
第三节 中医骨病学范围与分类 109
第六章 中医骨病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111
第一节 病因学说 111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115
第三节 藏象学说 116
第四节 气血津液学说 117
第五节 经络学说 118
第六节 运动学说 122
第七节 皮肉筋骨学说 122
第八节 原著选读 124
第七章 中医骨病学的临床实践 129
第一节 中医骨病学的诊断 129
第二节 中医骨病学的原则和方法 129
第三节 中医骨病学的预防和康复 131
第四节 中医骨病学的临床总结 133
第二篇 总论 134
第一部分 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34
第八章 骨质疏松症概述 134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134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135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138
第四节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40
第九章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43
第一节 骨量降低的共同机制 143
第二节 骨质量与骨强度 148
第三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制 150
第十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152
第一节 种族、遗传、性别和年龄因素 153
第二节 生活方式 156
第三节 激素调控 159
第四节 营养状况 162
第五节 物理因素 164
第六节 免疫功能 164
第七节 肌肉与骨骼 166
第八节 疾病状态 170
第九节 药物 173
第十节 峰值骨量 174
第十一章 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 175
第一节 IOF一分钟测试题 175
第二节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 176
第三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176
第四节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 179
第十二章 骨质疏松症的生化检查 181
第一节 血矿物质成分测定 181
第二节 尿液矿物质的测定 183
第三节 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 184
第四节 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 188
第五节 钙调节激素的测定 193
第六节 其他实验室检查 196
第十三章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检查 197
第一节 普通X线检查 197
第二节 单光子和单能X线 206
第三节 双光子和双能X线 208
第四节 定量CT 216
第五节 超声诊断 221
第六节 核显像诊断 222
第七节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225
第十四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229
第一节 病史采集 229
第二节 诊断流程 231
第三节 诊断标准 232
第四节 鉴别诊断 233
第十五章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239
第一节 临床思路 239
第二节 治疗原则 242
第三节 治疗时机 244
第四节 治疗策略 244
第五节 营养疗法 245
第六节 药物治疗 249
第七节 中医中药 252
第八节 运动疗法 254
第九节 脉冲电磁场疗法 256
第十节 针灸与推拿 257
第十六章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用药 261
第一节 药物的种类与选择 261
第二节 骨吸收抑制剂 263
第三节 骨形成促进剂 293
第四节 骨矿化促进剂 300
第五节 其他药物 315
第六节 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322
第七节 药物治疗的评价 324
第十七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329
第二部分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33
第十八章 历史沿革 333
第一节 骨痿 333
第二节 骨痹 341
第三节 骨痿与骨痹辨析 350
第十九章 病因病机 353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 353
第二节 病因病机的理论形成 353
第三节 病因病机的理论发展 354
第四节 病因病机的趋近成熟 354
第五节 病因病机的继承完善 355
第二十章 常见症状 360
第一节 疼痛 360
第二节 变矮、驼背 369
第三节 脚挛急 370
第四节 麻木 372
第五节 骨折 372
第六节 肢节屈伸不利 374
第七节 乏力 375
第二十一章 常见证候 377
第一节 肾精不足型 377
第二节 肾阳虚衰型 380
第三节 肝肾阴虚型 381
第四节 脾肾阳虚型 383
第五节 气滞血瘀型 385
第六节 气血两虚型 385
第二十二章 常用方药 388
第三篇 各论 389
第二十三章 性腺功能减退性骨质疏松症 389
第一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390
第二节 雄激素部分缺乏性骨质疏松症 400
第三节 高催乳素血症性骨质疏松 406
第四节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09
第二十四章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413
第一节 流行病学 413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14
第三节 特点 415
第四节 诊断 416
第五节 西医治疗 419
第六节 中医中药 422
第七节 预后 426
第二十五章 营养障碍性骨质疏松症 427
第一节 流行病学 42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27
第三节 特点 432
第四节 诊断 432
第五节 西医治疗 433
第六节 预后 434
第二十六章 内分泌性骨质疏松症 435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 435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骨质疏松症 441
第三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 445
第四节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448
第五节 皮质醇增多性骨质疏松症 456
第二十七章 药源性骨质疏松症 464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464
第二节 肝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474
第三节 抗癫痫药性骨病 477
第二十八章 肾性骨质疏松症 482
第一节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482
第二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性骨病 491
第二十九章 先天性骨质疏松症 497
第一节 成骨不全症 497
第二节 Maffucci综合征 503
第三节 Fanconi综合征 506
第三十章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510
第一节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510
第二节 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 512
第三节 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 515
第三十一章 男性骨质疏松症 520
第一节 男性骨健康状况概述 520
第二节 发病机制 521
第三节 特点 523
第四节 诊断 523
第五节 西医治疗 525
第六节 预后 527
第三十二章 失用性骨质疏松症 528
第一节 流行病学 52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528
第三节 特点 531
第四节 诊断 532
第五节 西医治疗 534
第六节 中医中药 536
第七节 预后 538
第三十三章 局限性骨质疏松症 539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 539
第二节 骨转移癌 548
第三节 畸形性骨炎 555
第三十四章 伴有骨质疏松的其他疾病 561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 561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与骨质疏松症 568
第三节 器官移植后与骨质疏松症 571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与骨质疏松症 576
第三十五章 其他骨骼疾病 588
第一节 骨硬化症 588
第二节 佝偻病与骨软化症 591
第三节 氟骨症 598
第四节 肌少症 605
第三十六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 611
第一节 流行病学 611
第二节 发病机制 612
第三节 特点 615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616
第五节 预防与治疗 617
第六节 中医中药 623
第七节 预后 624
参考文献 625
附录 全身主要骨骼古今名称对照 626
主要缩略词表 62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