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定 价:¥89.00

作 者: 周宪 著,周宪 编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4772112 出版时间: 2017-10-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88 字数: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聚焦于“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之互动关系,将视觉文化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从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景观、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六个“扇面”出发,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视觉性建构的复杂关系,以期厘清当代中国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并探索视觉文化实践如何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在艺术理论、美学、视觉文化等领域。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文化间的理论旅行》等。 李健,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学术兴趣集中在艺术理论、美学及文化研究等领域。出版有专著《审美乌托邦的想象》、编著《艺术理论基本文献? 中国近现代卷》、译著《100 位大艺术家》等。 周计武,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艺术理论与美学。著作《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先后获南京大学人文科研原创奖、江苏省人文社科优秀学术成果奖三等奖,译著《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等。 庞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学理论、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等领域。译著《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童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思想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空间哲学》、《嵇康评传》,主编《艺术理论基本文献? 中国古代卷》。 殷曼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现代西方美学及艺术理论。著作有《“艺术界”建构及其现代意义》,主编《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古代? 近现代卷》,译著《今日艺术理论》等。 祁林,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在媒介文化研究、文创创意等领域。著有《电视文化的观念》,译著《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等。

图书目录

主编序 /1
导 论 /1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 /2
一、 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2
二、 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5
三、 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 /9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 /12
一、 何谓视觉文化? /12
二、 视觉文化及其建构 /16
参考文献 /41
第一章 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 /4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 /43
一、 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 /44
二、“ 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 /48
第二节 “大时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 /55
一、 时代巨变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会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三、 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构 /65
第三节 “小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及其表征逻辑 /69
一、 消费型偶像的兴起 /69
二、 消费型偶像的生产逻辑 /79
第四节 “微时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体建构 /87
一、 作为“筑梦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视觉主体建构 /99
结 语 /111
参考文献 /114
第二章 当代先锋艺术与视觉建构 /116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116
一、 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117
二、 当代文化中的艺术场 /121
三、 当代先锋艺术与公众 /126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视觉性的转型 /129
一、 当代先锋艺术的历史分期 /129
二、 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132
三、 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 /137
第三节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142
一、 超越革命现实主义 /142
二、 重归平凡的形象符号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场 /155
第四节 视觉符号的挪用 /163
一、 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164
二、 革命符号的挪用:反讽 /172
三、 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179
结 语 /184
目 录3
参考文献 /188
第三章 草根传媒文化与视觉建构 /19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谓“草根传媒文化”? /191
二、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 /195
第二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形象学 /199
一、 形象与情感的互动 /200
二、 情感形象的类型学 /203
第三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表征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戏剧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节 草根传媒的公共参与和视觉伦理 /225
一、 公共参与和视觉建构 /226
二、 视觉建构与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传媒与视觉伦理 /244
结 语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25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城市景观 /253
一、 作为社会转型表征的城市景观 /253
二、 城市景观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观? /262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 /265
一、 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273
4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第三节 城市景观中的奇观现象 /279
一、 奇观与景观句法的历史断裂 /279
二、 奇观的三种形态 /283
第四节 城市景观的话语权 /295
一、 景观建构的话语权 /295
二、 城市空间中的地标性景观 /304
第五节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与美学维度 /314
一、“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 /314
二、“ 景观句法”的美学维度 /317
结 语 /320
参考文献 /322
第五章 视觉体制的形象生产与视觉建构 /324
第一节 当代文化中的视觉体制 /324
一、 何谓视觉体制? /324
二、 社会转型中的视觉体制演变 /326
三、 视觉体制的三个问题 /335
第二节 作为视觉体制的博物馆 /341
一、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视觉体制 /341
二、 博物馆表征模式的演变 /343
三、 展览空间的表征张力 /351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体验型表征 /361
一、 体验型表征的混杂性 /362
二、 混杂空间注意力的多线程管理 /367
三、 体验型表征的问题 /375
第四节 新媒体与数字博物馆 /377
一、 数字博物馆与观众交互愿景 /377
二、 数字博物馆的体制性依附 /381
目 录5
三、“ 萌”的形象及观众定位 /385
四、 浏览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 /392
五、 作为交互中介的数字博物馆 /397
结 语 /399
参考文献 /407
第六章 视觉技术变革中的形象生产与接受 /409
第一节 技术与视觉技术 /409
一、 文明演进中的技术迭代 /410
二、 从视觉到视觉技术系统 /413
第二节 技术迭代与视觉性嬗变 /417
一、 图像复制与仰视的视觉性 /418
二、 大众传媒与平视的视觉性 /424
三、 多元图像文化与散视的视觉性 /431
第三节 装置范式与视觉生活 /435
一、 录像装置与可选择的公共观影 /436
二、 私人录像与观看共同体 /441
三、 盗版光碟、互联网与自主观看 /446
第四节 数字界面的形象生产 /453
一、 随拍的形象自主生产 /456
二、 从手机自拍到视频直播 /465
三、 弹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结 语 /482
参考文献 /485
作者简介 /487
主编序 /1
导 论 /1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 /2
一、 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 /2
二、 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5
三、 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 /9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 /12
一、 何谓视觉文化? /12
二、 视觉文化及其建构 /16
参考文献 /41
第一章 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 /4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 /43
一、 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 /44
二、“ 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 /48
第二节 “大时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 /55
一、 时代巨变中的英雄崇高感 /56
二、 社会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 /59
2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三、 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构 /65
第三节 “小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及其表征逻辑 /69
一、 消费型偶像的兴起 /69
二、 消费型偶像的生产逻辑 /79
第四节 “微时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体建构 /87
一、 作为“筑梦者”的凡人形象 /88
二、 凡人形象的视觉主体建构 /99
结 语 /111
参考文献 /114
第二章 当代先锋艺术与视觉建构 /116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116
一、 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117
二、 当代文化中的艺术场 /121
三、 当代先锋艺术与公众 /126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视觉性的转型 /129
一、 当代先锋艺术的历史分期 /129
二、 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132
三、 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 /137
第三节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142
一、 超越革命现实主义 /142
二、 重归平凡的形象符号 /149
三、 新世相的登场 /155
第四节 视觉符号的挪用 /163
一、 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164
二、 革命符号的挪用:反讽 /172
三、 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179
结 语 /184
目 录3
参考文献 /188
第三章 草根传媒文化与视觉建构 /19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的崛起 /190
一、 何谓“草根传媒文化”? /191
二、 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 /195
第二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形象学 /199
一、 形象与情感的互动 /200
二、 情感形象的类型学 /203
第三节 草根传媒文化的表征 /211
一、 直呈性 /212
二、 戏剧化 /214
三、 超文本 /219
第四节 草根传媒的公共参与和视觉伦理 /225
一、 公共参与和视觉建构 /226
二、 视觉建构与批判理性 /233
三、 草根传媒与视觉伦理 /244
结 语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四章 城市景观的视觉性生产 /253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城市景观 /253
一、 作为社会转型表征的城市景观 /253
二、 城市景观的文化意涵 /255
三、 如何理解景观? /262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 /265
一、 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分期 /266
二、 城市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273
4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第三节 城市景观中的奇观现象 /279
一、 奇观与景观句法的历史断裂 /279
二、 奇观的三种形态 /283
第四节 城市景观的话语权 /295
一、 景观建构的话语权 /295
二、 城市空间中的地标性景观 /304
第五节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与美学维度 /314
一、“ 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 /314
二、“ 景观句法”的美学维度 /317
结 语 /320
参考文献 /322
第五章 视觉体制的形象生产与视觉建构 /324
第一节 当代文化中的视觉体制 /324
一、 何谓视觉体制? /324
二、 社会转型中的视觉体制演变 /326
三、 视觉体制的三个问题 /335
第二节 作为视觉体制的博物馆 /341
一、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视觉体制 /341
二、 博物馆表征模式的演变 /343
三、 展览空间的表征张力 /351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体验型表征 /361
一、 体验型表征的混杂性 /362
二、 混杂空间注意力的多线程管理 /367
三、 体验型表征的问题 /375
第四节 新媒体与数字博物馆 /377
一、 数字博物馆与观众交互愿景 /377
二、 数字博物馆的体制性依附 /381
目 录5
三、“ 萌”的形象及观众定位 /385
四、 浏览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 /392
五、 作为交互中介的数字博物馆 /397
结 语 /399
参考文献 /407
第六章 视觉技术变革中的形象生产与接受 /409
第一节 技术与视觉技术 /409
一、 文明演进中的技术迭代 /410
二、 从视觉到视觉技术系统 /413
第二节 技术迭代与视觉性嬗变 /417
一、 图像复制与仰视的视觉性 /418
二、 大众传媒与平视的视觉性 /424
三、 多元图像文化与散视的视觉性 /431
第三节 装置范式与视觉生活 /435
一、 录像装置与可选择的公共观影 /436
二、 私人录像与观看共同体 /441
三、 盗版光碟、互联网与自主观看 /446
第四节 数字界面的形象生产 /453
一、 随拍的形象自主生产 /456
二、 从手机自拍到视频直播 /465
三、 弹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 /476
结 语 /482
参考文献 /485
作者简介 /48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