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假说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分成合约的古典观点
2.1.2 分成合约的新古典观点
2.1.3 合约选择的研究
2.1.4 国内相关研究
2.1.5 简要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租理论
2.2.2 风险与不确定理论
2.2.3 预期效用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3 概念界定
2.3.1 小农
2.3.2 土地合约
2.3.3 风险
2.3.4 博弈能力
3 理论分析:基于不同信息结构下的博弈视角
3.1 不同信息结构下的最优土地合约选择
3.1.1 不完全信息下的合约选择
3.1.2 完全信息的最优合约安排
3.2 不同信息结构下风险态度组合的社会总效用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历史上的土地租佃制度
4.1 土地租佃制度的历史演变情况
4.1.1 租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1.2 租佃形态的历史变化
4.1.3 主佃关系的历史变化
4.2 粮食生产的历史演变
4.2.1 土地生产率的历史变化
4.2.2 气候及水灾旱灾的历史变化
4.3 见微知著:对土地合约制度历史变化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马歇尔分成合约资源利用“无效率”的再检验
5.1 分析框架与假说提出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1 模型构建
5.2.2 投入要素
5.2.3 作物之间的选择
5.2.4 数据情况
5.3 实证结果检验
5.3.1 模型估计结果
5.3.2 基于土地边际生产力考察资源利用效率
5.4 本章小结
6 风险规避、博弈能力与土地合约选择
6.1 主佃之问力量强弱的体现
6.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3 不同农区粮食生产风险情况
6.3.1 风险的度量
6.3.2 不同农区粮食生产风险特征
6.3.3 不同风险状况下合约形式的差异
6.4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4.1 模型构建
6.4.2 变量说明
6.4.3 数据情况
6.4.4 计量模型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经营能力、产量增加与定额合约的选择
7.1 租佃制度实现对耕者的择优
7.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7.3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3.1 模型构建
7.3.2 变量说明
7.3.3 数据说明
7.4 实证结果检验
7.4.1 模型估计结果
7.4.2 基于土地规模的进一步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