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中国人平衡色彩的功力早有耳闻,但对他们驾驭纯粹装饰艺术或抽象艺术形式的能力却知之甚少;在《世界纹样》(The Grammar of Ornament)的“中国纹样”一章中,我曾囿于当时的见闻,认为中国人不擅长处理抽象纹饰;现在看来,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应该出现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发源于异域;它的创作原则与伊斯兰艺术形式在方方面面都如此相近,或许可以假设它发源于此。只消变换配色和调整画面,就不难把这种风格的某件艺术作品转换成印度或波斯风格的构图。当然,所有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展示出纯粹的中国风格,只是其原初理念具有明显的伊斯兰艺术特质。当代摩尔人也是凭借同样的直觉装饰陶器,中国工匠创作精美的珐琅花瓶时所遵循的准则,他们也同样遵循。摩尔艺术家凭借直觉,从物件的形体和大小人手,将简单加工的陶罐或者其他物件的表面用涂点法分割成面积均等的三角形,再用另外的颜色涂点描画新的三角,与其交织。从这些色点在器表的特殊形态推测,它们均由一根连续线条串联。随后,它们又与主线同向或反向,以更多的点、线填饰形成的空白,并进一步用更小的点填充,以此类推,直至整体呈现出均匀的色调或光泽。《中国纹样》收录的中国艺术品应当采用了同样的制作工艺。首先,选取能展现花瓶独特形态的位置绘制较大花朵,这些花卉图样将整个瓶身分隔成对称等比的块面;在这些块面当中,直觉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取代了规范和秩序,艺术家以一条波线串联所有固定的中心。他们用该波线将不同的三角区域不规则分割,再填饰中等大小的块面,即在连续的线条上缀以花朵或大叶;这些稍小的块面仍旧保持着三角对称,只是相对主题花卉而言没有那么刻板:如此往复,在空白处持续填饰更小的图案、花蕾或叶柄,直至填满整体,并由均匀的色彩中求得和谐之美。东方装饰艺术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而中国人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对于大型珐琅器皿的纹饰而言,在于将画面分割出三角区域的主题花卉相对面积更大。《中国纹样》选取的纹饰无一不展现出花朵表面细节的巧妙刻画对主体比例明显失调的削弱,从而实现色彩的理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