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是《考工记》对先辈工匠的赞叹。古人从打制石器开始,制造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从简单的物理加工到掺和了化学变化的复杂制造,无不体现对事物理解的匠心。时至战国,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已有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每个工种都有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讲究,处处体现了工匠的智慧。早期这种近于“道”的百工匠心也常为圣人所称道,当过漆园小吏的庄子在其著作中记录了两个匠人的故事“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前者是对通过反复实践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手艺的赞美;后者以“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匠心来批判其视为糟粕的圣人圣言。两个故事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匠心是口不能言、手不能传的,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悟”出来的。在汉代,《考工记》被编入《周礼》,其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炼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的百工智慧,被奉为经典,世代相传。科举制的出现,读书、应试、做官变成了文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永恒的理想,以文人为核心的官僚阶层视“百工之事”为雕虫小技,竭力排斥工匠为官,工匠地位日渐式微。但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百官已逝,百工却因为一件件被珍藏保存下来的精美器物而为后人称道和学习。人们赞美其雅俗共赏的手艺,品味着其中的匠心,琢磨着精湛技艺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