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基础知识
第一节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一、实验前
二、实验中
三、实验后
第二节 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结果的整理
二、实验报告的撰写
第三节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常用仪器
一、检测及验证类实验仪器
二、理疗及康复评估类仪器
第二章 验证性实验
第一节 运动形态学实验
一、细胞和组织实验
二、运动系统基本结构实验
三、上肢骨实验
四、上肢骨连结实验
五、下肢骨实验
六、下肢骨连结实验
七、中轴骨实验
八、中轴骨连结实验
九、上肢肌实验
十、下肢肌实验
十一、躯干肌实验
十二、消化系统实验
十三、呼吸系统实验
十四、泌尿系统实验
十五、心脏实验
十六、体循环动脉实验
十七、视器实验
十八、前庭蜗器实验
十九、人体一维重心测量
二十、测定人体局部肢体重心
二十一、绘制运动中人体点的轨迹及人体运动简图
二十二、测定短跑中人体关节角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二十三、走的足底压力分布测定
第二节 运动机能学实验
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
二、不同刺激强度与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影响的实验
三、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
四、肌肉生理横断面大小对肌肉收缩力量影响的实验
五、人体表面肌电图的捕记实验
六、人体ABO血型的测定
七、蛙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
八、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九、通气阈的测定
十、个体乳酸阈的测定
十一、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十二、毁损小白鼠一侧小脑的实验
十三、血乳酸的测定
十四、血糖的测定
十五、血睾酮和皮质醇的测定
第三章 综合性实验
第一节 运动形态学实验
一、发展上肢肌肉力量与伸展性练习实验
二、发展下肢肌肉力量与伸展性练习实验
三、发展躯干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实验
四、自选整体运动分析
五、双脚原地纵跳的力学特征分析
六、在技术图片上测定人体稳定角
七、踏跳动力学参数测量
八、人体静态平衡能力的测量
九、步态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测量
十、肌肉工作时序的肌电测量
十一、跳远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的综合评定
十二、三维运动影像解析
第二节 运动机能学实验
一、时间、动作关系的表面肌电分析
二、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定位和去大脑僵直实验
三、人体安静与运动后心率和动脉血压的测定
四、不同运动强度运动中和运动后人体心率的变化特征实验
五、PWC170的测评
六、最大摄氧量的测评
七、无氧阈的测试与评价
八、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测定(非乳酸运动能力的测定)
九、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测定(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评定)
十、肌肉力量的测评
十一、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皮褶厚度法
十二、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水下称重法
十三、活动性休息对人体工作能力影响的实验
十四、人体运动时心电图的描记与应用
十五、运动性疲劳诊断
十六、心脏递增负荷运动实验
十七、身体素质的综合测评
第三节 体育保健与康复学实验
一、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定
二、一日热能消耗的调查
三、止血与绷带包扎实验
四、心肺复苏与伤员搬运实验
五、热疗法实验
六、冷疗法实验
七、红外照射法实验
八、拔火罐实验
九、按摩手法实验
十、电疗法实验
第四章 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
第一节 概述
一、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目的
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设计的要素
三、选题范围
四、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六、设计性实验的组织实施
七、评分标准
第二节 参考设计方案
一、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功能的变化
二、运动负荷与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运动对氧运输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
四、一般人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
五、膝关节损伤的康复训练
六、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锻炼
七、运动技术训练水平分析
八、急性无氧运动强度的评定
九、无氧间歇运动训练课运动负荷的评定
十、力量训练运动强度的评定
十一、一堂周期性耐力运动训练课强度和运动负荷的评定
十二、一次有氧运动负荷的评定
十三、无氧、有氧混合型运动负荷的评定
十四、有氧耐力运动锻炼效果的综合评定
十五、运动生化指标的综合应用
……
第五章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常用动物实验方法与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