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颠倒”是一个反复多次出现的词语。在马克思的语境里,“颠倒”是一个哲学概念,“颠倒”特性是资本整个运动过程中衍生的本质属性。本质层面与表象事实逐步多重的“颠倒”性,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过程始终。这种“颠倒”性决不仅仅存在于资本生产结构中,它合乎逻辑地延展至资本日常生活的表象场域,并且,继续布展于其理论化的领域。马克思对资本有机生命体过程的“颠倒”及其特性,进行了历史性剖析与深刻批判。首先,马克思剥离出资本在本质层面的事实存在的“颠倒”性假象。在此基础上,这种“颠倒”性的社会结构依据其自身逻辑运演,这种“颠倒”性假象一定会推移到资本日常生活中,一系列的外在表象形式中去。马克思继续分析考察这些被资本逻辑,进一步“颠倒”的现实假象,并且,揭示与阐明其中“颠倒”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最后,马克思揭露资本在观念领域的“颠倒”性假象,也就是说,揭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种思想维度的“颠倒”性。总而言之,马克思通过层层剥离与揭露资本,所具有的“颠倒”特性及其深层本质,逐步展开对资本这种事实层面与观念领域“颠倒”性的揭穿与批驳。从而,马克思完成对资本与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科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