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王阳明心学日课

王阳明心学日课

王阳明心学日课

定 价:¥45.00

作 者: 王阳明 著,曹培红 注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9931648 出版时间: 2019-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96 字数:  

内容简介

  《王阳明心学日课》从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精选了200多个警句,按一句王阳明警句原话、原话的现代文翻译、一段基于《传习录》的详细解释和作者个人的阐释来布局谋篇,意在让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能读懂深奥的王阳明心学,从而提升个人素养,理性看待社会万象,让自己的人生更丰盈充实。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自号阳明子。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译解者简介: 曹培红,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某传统纸质杂志社总编辑,自称为“传统媒体遗老”;2006年研习晋商文化,提出:明清晋商是学以致用的商业文明,是儒家“以商入世”的一种实践;2010年,出版《忠义的资本:晋商是个好榜样》一书;2017年研读王阳明,自诩为“王阳明21世纪弟子”。

图书目录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持志如心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事变亦只在人情里
人只要在性上用功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
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
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
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道无粗精,人之所见有粗精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
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生意不穷
一日便是一元
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
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
“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
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心外无物
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无间动静
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
至善者,性也
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无私心,即是当理
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人须是知学
总是志未切
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一两之金,可以无愧
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
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
故有所忿嚏好乐,则不得其正
为学须得个头脑
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
如何不忙
为学大病在好名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
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戒惧之念,无时可息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人须有为己之心
尔乃贵目贱心
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知昼夜即知死生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
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
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
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
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
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件事
格物是致知功夫
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
私欲、客气,性之蔽也
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
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
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
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君子学以为己
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夫学贵得之心
学无内外
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
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
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
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
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
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功夫未明彻也
只是一个真诚恻隐,便是他本体
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
舜察迩言而询刍荛
尽心、知天者,如年力壮健之人
其进自不能已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之为善也,何可得乎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