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行文意义和表述方便,《顾公硕残稿拾影(套装上下册)》内容一律使用简体字,部分俗字别体除外。顾公硕先生残稿中,出现的繁体字、简体字并用的情况,皆改用简体字。出现的异体字,则皆改用常用字。《顾公硕残稿拾影(套装上下册)》内容沿用先生遗稿内容,如先生纪年多用“西历”之说。遗稿中出现先生笔误的内容,则不揣陋识,择善从之。原文中有注释之处,“硕按”字样系先生留下的按语,而在需要解释的文字后,加“编者按”字样,以示说明。先生遗稿中出现的内容缺失的情况,《顾公硕残稿拾影(套装上下册)》中亦不妄加补充,仅就有把握之处,在文后以“编者按”形式加以说明。先生遗稿中征引文献,多习用古文表述方法,不加任何标点。今为方便读者,均加合理标点符号。在《顾公硕残稿拾影(套装上下册)》编录过程中,每卷前或详或简加以“题解”,对文中有些人名、名词,凡有资料的,加以注释。顾公硕(1904-1966),名则奂,以字行,出身于江南著名的书画楼——苏州过云楼文化世家。过云楼创始人顾文彬的曾孙、著名画家顾鹤逸的幼子。精于书画、典籍、园林、戏剧、工艺美术、摄影等。新中国刚成立时,作为社会文化人士,不遗余力拯救桃花坞木刻、虎丘泥人、苏绣、缂丝等艺术瑰宝,1953年率族人将顾氏怡园捐献给国家。后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专职委员,苏州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常委,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等职。1959年为筹备苏州博物馆带头捐出珍藏,先后所捐的一百二十四件珍贵文物中,有元王蒙,明祝允明、文徵明、唐寅、董其昌以及近代沈寿等传世珍品,“**”初,因不堪凌辱,自沉于苏州虎丘1号桥下,1978年沉冤得雪。《顾公硕残稿拾影(套装上下册)》客观真实地折射了新中国成立初抢救、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所走过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