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骨伤科同道在诊治颈椎、胸椎、腰椎疾病,尤其在施用手法时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这类疾病,而且能使某些内、外、妇、五官科病症同时得到缓解,如头晕、头痛、恶心、嗳气、呕吐、震颤、胸闷、心悸、胃痛、痛经、便秘、泄泻等,尤其对颈源性高血压、视力下降、呃逆等疾病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诸如此类病症有百余种之多。虽然当时不乏见诸新闻报道和论文论著,然而鲜有坚持研究者。韦贵康教授出于对学术的探索精神、对中医药学的信心,更出于一名医生对解除患者病痛的责任心,采取大样本观察,探索其与脊柱相关性,以及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措施,不懈努力30余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韦贵康教授不仅获得了大量数据,而且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案。源于临床,总结经验,探索机制,再反哺临床,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这种双向“转化医学”模式,使中医药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疗效卓著的“黑箱”日渐转变为“白箱”。韦贵康教授因而也被同行推崇为这一领域的开拓创新者。1918年,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曾有过关于科学研究动力的著名论述,他指出从事研究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做科学研究可以施展他们的才华并实现其雄心壮志;一类是利用大脑来实现功利的目的。早在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罗兰也说过,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必须以更多的道德勇气来面对公众的舆论。只有少数人将对自然的研究视为*崇高的追求。韦贵康教授正是以一种*崇高的追求自勉,不断在实现雄心壮志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