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乡土文史类著作,除了地方志和地方诗文总集这类大部头的集体或官方著作外,尤爱这种专题小品类的作品。如吴自牧《梦粱录》二十卷,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稍后,周密著《武林旧事》十卷,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南宋都城杭州之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两书皆以史料丰富见胜。而关于杭州西湖的散文类随笔集,则首推张岱的《西湖梦寻》五卷。这部著作对西湖胜景自具慧眼,按照西湖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将西湖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古今结合,风格清新,文字简洁,形神兼备,情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与他的另一部《陶庵梦忆》八卷一样,不但史料真,文字好,而且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慈溪乡土散文类的古籍极少,我所见者仅二种。一为《溪上遗闻集录》十卷、《别录》二卷,清尹元炜、冯本怀辑,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作者深感自雍正《慈溪县志》编刊以来,“邑中文献,日就荒残”,于是广搜博采,编成《老浒山》,“以备一邑掌故,亦使后之修志者有所凭,以为采择”。《集录》所载,“皆邑中数千年来名贤事迹”,《别录》所载,为“山川古迹一切兴废及诸变异事”。光绪《慈溪县志》编纂时,大量引录此书,功不可没。另一种为《半读书屋笔谈》。作者为浒山人沈贞。沈贞是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一日(1840年9月16日)胜山抗英取得胜利的重要参与者和指挥者。这场战斗将英国武装双桅帆船“风鸢”号全部擒获(击毙1人,俘虏23人),充分显示了三北人民保卫乡土的意志和力量,大大振奋了沿海军民誓死杀敌的信心和决心。他写的这部《半读书屋笔谈》,对三北天文、地理、历史、文艺、怪异颇多记述,是一部重要的乡土文献。“足之所历川涂幽秀,状其胜迹;旁及星历、卜筮、神仙元化之事;俯览虫、鱼、鸟、兽、草木;琐细诡异,无不因源竟委,穷其理之所极。”全书共四卷,光绪《余姚县志》和民国《余姚六仓志》多有征引。我只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找到一部残本,仅存一卷,且与《半读书屋诗存》合订成单薄的一册。岁月无情,百年之间,文献零落散佚,令人叹惜。说起浒山的方志文史类著作,至今也不超过五种。道光十一年(1831)《浒山志》八卷,高果、沈煜编撰。两人为保存一乡之文献,“求之图谱志籍,参之故老遗闻,踏之荒麓闾巷”,数易其稿,历时十载,终成此志,嘉惠乡梓,自不待言。20世纪90年代,编纂《浒山镇志》,虽未公开出版,但也保存了大量史料。2004年,为纪念浒山成为慈溪县城50周年,我与胡岳鹏先生合作主编《浒山风情》,目的也是为了给这座城市留下一点文字,记录来自民间的感情与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