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人杰地灵,人民勤劳俭朴,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尤其是棉农,从选育良种、精选种子开始,大搞棉田基本建设,实行棉地三沟配套,探索符合冬夏两熟的合理种植制度,实施田间高标准培育管理,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棉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高产优质高效的植棉经验,形成了与慈溪自然地理环境相配套的棉花生产经验和栽培技术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慈溪的植棉经验在省内外广泛交流。50年代中后期,向省内新植棉区派遣辅导员;1965-1966年,河南、山东、四川、广西、上海等15个省市向慈溪聘请植棉辅导员1300余名。慈溪植棉技术在全国主要产棉省市广为传播,慈溪的棉花生产在全国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昔日,慈溪自东而西有连绵长达百里的植棉带,面积40余万亩,一片绿色的棉海蔚为壮观,每当农民喜采新棉之际,自然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1984年后,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植棉面积逐年减少,如今植棉面积已不足以往的十分之一。可这恰恰是慈溪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大成果,亦是慈溪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充分显示出慈溪棉农不囿于原有生产格局,善于创新、敢于发展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