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什么是国学1
二、 国学的分类5
三、 国学的重要性9
四、 怎样学国学13
上篇 群经略说17
一、 什么是经和经学18
二、 经学的本质19
三、 经学的价值22
四、 六经的顺序与今古文经学的分别24
章 《诗经》略说26
一、 什么是《诗经》26
二、 《诗经》的分类27
三、 《诗经》的表现手法33
四、 “诗教”的作用35
五、 《诗经》的派别36
六、 《诗经》的影响38
七、 《诗三百》的形成和结集38
八、 “诗”是怎样升格为“诗经”的40
第二章 《尚书》略说42
一、 什么是《尚书》42
二、 孔子删《书》说44
三、 《尚书》的今古文本45
四、 《尚书》的价值51
五、 《尚书》的内容举要55
六、 如何读《尚书》57
第三章 《三礼》略说59
一、 礼的源起与演变59
二、 什么是“三礼”61
三、 “三礼”之名起于何时62
四、 《三礼》的作者与成书时代62
五、 “礼”的文化学价值82
六、 礼在政治层面的作用87
第四章 《周易》略说92
一、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92
二、 《周易》释名93
三、 《周易》作于何人93
四、 《周易》成书于何时94
五、 《周易》中的古代社会96
六、 《周易》的结构100
七、 《周易》的解释系统102
八、 《周易》的哲学思想103
第五章 《春秋》经传略说107
一、 什么是《春秋》107
二、 《春秋》作者109
三、 《春秋》的大义111
四、 《左传》的解释系统114
五、 《公羊传》的解释系统124
六、 《梁传》的解释系统129
七、 “三传”之特色130
第六章 《大学》略说134
一、 什么是《四书》134
二、 《大学》和《大学》的作者136
三、 三纲八目的内涵140
四、 治国平天下的三条标准143
第七章 《中庸》略说146
一、 《中庸》的作者146
二、 子思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47
三、 《中庸》中的五伦三德148
四、 诚的多重内涵149
第八章 《论语》略说154
一、 《论语》题解154
二、 《论语》的编者和成书年代158
三、 《论语》的版本和演变161
四、 《论语》精华举要162
五、 中国人的宝典172
第九章 《孟子》略说174
一、 《孟子》题解174
二、 《孟子》的内容举要176中篇诸子略说185
一、 轴心时代与周秦诸子学术的奠定185
二、 上承“六艺”,下开“九流”187
三、 诸子对《六经》的发展191
第十章 孔子、孟子与儒家略说194
一、 孔子194
二、 儒的起源与分派199
三、 孟子201
四、 荀子207
第十一章 墨子与墨家略说211
一、 墨子和他的学派211
二、 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217
三、 《墨子》中保存的古史资料221
四、 墨学的命运223
第十二章 老庄与道家略说225
一、 道家的渊源及其诸派225
二、 老子和《老子》一书226
三、 庄周和《庄子》一书234
第十三章 商鞅韩非与法家略说241
一、 法家的渊源与分派241
二、 商鞅和《商君书》244
三、 韩非和《韩非子》248
第十四章 兵家与兵家略说258
一、 孙武和《孙子兵法》258
二、 吴起和《吴子》一书264
三、 孙膑和《孙膑兵法》268
第十五章 阴阳、纵横、名、杂诸家275
一、 阴阳家275
二、 纵横家276
三、 名家276
四、 杂家282下篇史学略说285
一、 史是什么285
二、 史籍的体裁分类287
三、 史书的体例290
第十六章 正史292
第十七章编年史328
第十八章纪事本末338
第十九章政书342
第二十章史评和学术史347
附录:诗史略说355
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394
参考书目417
初版后记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