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药物与药物学
第二节 新药的发现与研究开发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理学基础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给药方案个体化
第四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效应
第二节 受体与药物效应
第三节 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及新动向
第五章 药物不良反应
第六章 中药药理学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中药药效学
第三节 中药药动学研究
第四节 中药毒理学
第五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六节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七章 药物相互作用
第一节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体外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常用药物配伍禁忌
第八章 疾病与临床用药
第九章 特殊人群用药
第十章 药品监督
第一节 药品生产监督
第二节 药品经营监督
第三节 医院药剂监督
第十一章 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
第一节 药物滥用
第二节 药物依赖性
第三节 常见的致依赖性
第四节 药物滥用的管制
第五节 戒毒治疗
第十二章 合理用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基本知识
第三节 基本理论
下篇 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一节 四环类抗生素
第二节 酰胺醇类抗生素
第三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第四节 喹诺酮类抗生素
第五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六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七节 硝眯唑类抗生素
第八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九节 糖肽类抗生素
第十节 磺胺类及甲胺苄啶类抗生素
第十一节 抗结核病药
第十二节 抗真菌药
第十三节 抗病毒药
第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 抗疟药
第二节 抗阿米巴及滴虫病药
第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第三节 化疗用药原则
第四节 抗恶性肿瘤药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
第十六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拟胆碱药
第三节 拟肾上腺素药
第四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第五节 肾上腺受体阻断药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镇静、催眠、抗惊厥药
第二节 抗癫痫药
第三节 精神病用药
第十八章 麻醉药
第十九章 抗变态反应药
第一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
第二节 钙剂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物
第一节 助消化药
第二节 泻药
第三节 止泻药
第四节 肠胃解痉药
第五节 肝胆病辅助药物
第六节 止吐药、催吐药及促肠胃动力药
第七节 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物
第一节 平喘药
第二节 祛痰药
第三节 镇咳药
第二十二章 子宫兴奋剂和抑制剂
第一节 抗早产药
第二节 子宫兴奋药
第三节 促进子宫颈成熟药
第二十三章 利尿剂和脱水药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节 抗高血压药
第三节 抗心绞痛药
第四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五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六节 调节血脂药
第二十五章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第一节 抗血小板药
第二节 抗贫血药
第三节 抗凝血药和溶栓药
第四节 升白细胞药
第五节 止血药
第六节 血浆和血容量扩充药
第二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药物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第二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第三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药
第四节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第二十七章 临床常用中药
第一节 清热药
第二节 解表药
第三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四节 消食药
第五节 补气药
第六节 补血药
第七节 补阴药
第八节 补阳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