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经》,据魏代王弼注本(见《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全书八十一章,分上下经(篇)。上经(道经)三十七章,下经(德经)四十四章,总计5289字(不含标题)。《老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老子所著。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谥聃,人们尊称他为“老子”。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经担任周王朝守藏室的长官。后来他见周王朝衰微,就西出关而去。走到函谷关时,守关的长官对他说“您将要隐居起来了,请费心写下一本书再走吧。”于是他写下了这本《道德经》,便出关而去,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但据说很长寿,《史记》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又说活了二百多岁。《老子》一书,思想是老子的,原稿也是他写的,但定稿成书并在社会上开始流传却在战国时代。汉代初年,以老子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直接促成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老子思想仍然十分盛行。东汉道教兴起,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他的思想学说,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儒家孔孟思想学说一样,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道家与道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家是学术,道教是宗教,一个讲哲理,一个讲信仰,二者并不等同。但自道教奉《老子》为经典后,道教从道家思想中找到了立足的根据,而道家思想也通过道教扩大了影响,丰富了内容。老子所说的“道”,从哲学上说,有两个含义,一是道本(本体论),一是道运(规律论)。就“道本”来说,“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构成宇宙万物的原物质,也就是“气”。老子认为阴阳之气相互鼓荡融合,产生和气,从而滋生了、构成了万物。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起源于虚无的“气”,老子称之为“道”。“道”的重要的特性是虚无、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就“道运”来说,“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老予认为,由虚无的“道”产生出来的无穷的有形的“物”,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与“道”是完全不同的。虚无的“道”可以称“无”,称“一”,称“大”,它永远存在,它的存在是绝对的。而无穷的有形的“物”,可以称“有”,称“万”,称“小”,其运动总是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总是不停地变动,它的存在是相对的。这里所说的“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