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5.00
作 者: | 孙抱弘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531691471 | 出版时间: | 2018-03-01 | 包装: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字数: |
序审美人生:人在丑与美之间
引言
上篇 现实与反思篇
第一章 理想“失落”之追问
第一节 理想失落的缘起:精神危机与“潘晓讨论”
一、理想失落、精神危机与乌托邦告别
二、理想失落:从“潘晓讨论”到“5+2=0”
第二节 “失落”追因:从质疑模式、直面问题到反思理念
一、质疑“苏东社会主义剧变论”
二、直面走向反面的中国乌托邦主义
三、反思思维定势与理念陷阱
第三节 理想重建的一些思考
一、乌托邦思想是必要的,理想信念的重建是必需的
二、重建理想:超越理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现实主义,走向理想的现实主义与现实的理想主义
第二章 从“潘晓讨论”到“乌托邦告别”
第一节 “潘晓讨论”与“乌托邦告别”的再阐释
一、“认知图式”框架的再构
二、“潘晓讨论”反思
三、“乌托邦告别”纠偏
第二节 历史哲学的启示:破思维定势,做现代公民
一、乌托邦的思维定势之一: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追求与激进而简单的社会与人性改造的工程化设计
二、乌托邦思维定势之二:把社会理想的设计与人的改造工程托付给掌握“历史必然性”的超人
第三节 余论:抓住转机,成功“转身”,让“人”成为“好人”
第三章 日常生活重建:从不和谐走向和谐
第一节 文化的绵延性与文化自觉
第二节 历史反思:非主流文化的产生与演进
一、庙堂文化:从理想到实用
二、游民文化:丛林中的生存文化
三、宗教文化:走出丛林的伦理文化
第三节 文化转型:从不和谐走向和谐
一、人性水平:从生存理性到交往理性
二、生活质量:从传统解读到科学把握
三、思想观念:从无我一唯我到承认他者
四、教育到位:从知识技能到社会公共伦理
第四节 文化建构:网络文化的生成及其走向的引领
一、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网络“陌生人社会”呼唤现代媒介素养
第四章 素质与教育:从失重走向均衡
第一节 问题探讨的假设性分析框架
第二节 面对失衡的国民素质:社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今天的国民教育缺失了什么?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区分与关联
第三节 面对风险社会:社会教育的务实性起步
一、中国转型社会的风险
二、社会教育的务实性定位
三、社会教育路径的思考
第四节 实施社会教育的若干可操作性建议
一、关于大众的社会教育
二、关于精英的社会教育
三、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
中篇 调查与分析篇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非主流文化对国民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说明
一、术语界定
二、抽样
三、工具与材料
四、研究过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阐释
一、国民非主流文化生活状况
二、国民素质基本状况
三、非主流文化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主要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一、国民素质的发展不平衡
二、不同的非主流文化对国民素质的影响不同
第四节 提升国民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国民素质的平衡发展
二、汲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营养
三、充分发挥主流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下篇 历史与愿景篇
第六章 人的研究:从应然性到实然性
第一节 何谓实然性“人的研究”
第二节 人性:人的共性探究
一、人性的层次
二、人性与“为人”的关联
三、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节 民族性:作为“人的研究”的特殊性探究
一、民族性与环境
二、民族性与文化遗传基因
第四节 国民素质发展:“人的研究”的科学时代何时到来
一、国民素质发展自在、自然阶段的存在必然性
二、国民素质发展走向“自觉、自为”阶段的可能性
三、国民素质发展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 实然性“人的研究”创新愿景
一、告别“二元论”与极端思维
二、把握多元的哲学立场与复杂性思维
三、“人的研究”跨学科整合的可能性
第七章 民族性发展:从主义回归问题
第一节 概念与立场
一、“改造”与“发展”
二、主义与问题
三、历史与未来
第二节 民族性改造:百年“新民新人”的简要回顾与反思
一、“新民说”的理论与实践
二、“新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民族性发展:回归问题,明确重心
一、民族性发展重心:现代创新素质培育
二、提升现代创新素质与思维科学教育
第八章 价值观培育: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解读
一、一个系统性的解读框架
二、“人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国民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四、日常生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五、过程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和新国民的成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取向
一、面对现实:把握后发型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二、面对历史,盘点“遗产”,自觉前行
三、面对未来:以过程理论指导价值观构建
第九章 好人培养的实践:从生存竞争到伦理合作
第一节 思维科学教育的特点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创新素质的层次性特点及其培育路径的探寻
二、以李普曼为代表的思维科学理论和普及性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世界思维科学与普及教育研究的最新趋势
一、思维风格对青少年学习风格的影响
二、思维风格对青少年行为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以思维科学教育提升现代创新素质的思考
一、关于思维科学研究与思维教育发展的趋向
二、关于当代国民思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