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论弱 关系 强 在哪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

弱 关系 强 在哪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

弱 关系 强 在哪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

定 价:¥69.00

作 者: 翁士洪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16934 出版时间: 2018-03-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网络时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如何有效吸纳公众意见、实现决策者与公众的良性互动?翁士洪著的《“弱” 关系 “强” 在哪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研究和解释网络参与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中的行为逻辑、行为模式。以及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度逻辑、回应过程和机制,来深入探讨网络参与和政府决策之间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该书提出在网络参与背景下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提升地方政府决策有效性和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即分别从政府与公众两个主体层面提出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参与秩序、增强互信与互动。该书对网络治理的研究者和政府管理者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暂缺《弱 关系 强 在哪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论 弱关系有没有优势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现状述评
一 网络参与和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条件依据
二 网络参与和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研究基础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寻找新的研究方向:传统与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
模式的变化
第一章 理论基础:网络参与和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理论阐析
第一节 网络参与兴起的动力基础
一 网络参与兴起的内在动力
二 网络参与兴起的外在动力
第二节 网络参与的作用与价值
一 网络参与的作用
二 网络参与的价值
第三节 网络参与的影响机制
一 网络参与的权力机制
二 网络参与的信息机制
三 网络参与的沟通机制
第二章 模型建构: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分析模型
第一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变量设计
一 网民参与指数
二 政府回应指数
三 政府与网民互动指数
第三节 参与一回应模型
第四节 四种模式比较
一 鸵鸟模式:网民参与、政府不予回应
二 杜鹃模式:民意先发、政府被动回应
三 蜂王模式:政府主动、民意部分参与
四 鸳鸯模式:共同主导、政民高度互动
第三章 模型检验: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政府回应和网民参与的关系
第二节 数据说明和模型假设
一 数据说明
二 模型假设
第三节 政府回应指数的模型实证分析
一 政府回应指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 政府回应的回归分析
三 政府回应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第四节 网民参与指数的模型实证分析
一 网民参与指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 网民参与的回归分析
三 网民参与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四 补充和小结
第五节 理论提升
一 研究发现
二 讨论
三 局限及未来研究
第四章 聚类分析: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
第一节 鸵鸟模式
一 内涵特征
二 作用机理
三 产生根源
四 现实困境
第二节 杜鹃模式——《穹顶之下》案例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 内涵特征
二 作用机理
三 产生根源
四 现实困境
第三节 蜂王模式——漳州Px项目案例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 内涵特征
二 作用机理
三 产生根源
四 现实困境
第四节 鸳鸯模式
一 内涵特征
二 作用机理
三 理想路径
第五章 经验借鉴:网络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典型经验与模式分析
第一节 网络参与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典型经验
一 地级市政府决策回应的典型经验
二 县级政府决策回应的典型经验
三 当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
一 自治型治理模式
二 共管型治理模式
三 管制型治理模式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 政府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治理
二 协调监管与服务功能
三 大数据与数字治理
第六章 制度创新: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提升地方政府决策有效性与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 网络治理——网络参与下的决策民主制度建构
二 建立开放性的政策制定网络系统,建设参与回应型政府
三 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参与秩序
四 改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政治参与的成本收益率
五 改善沟通,增强政府与网民间的信任与互动
六 权力共享,政府治理与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 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治理创新
一 治理理念的创新
二 治理角色的创新
三 治理方式的创新
第三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直通网络善治的社会机制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