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9.00
作 者: | (日)柳田国男 著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302496496 | 出版时间: | 2018-05-01 | 包装: | |
开本: | 页数: | 字数: |
第一章 乡土研究与档案史料 001
第一节 档案史料 002
1. 旧记契文 002
2. 档案史料的不平均性 002
3. 文字教育 003
4. 文字的作用 004
5. 异常与记录 005
第二节 史料的扩张 006
1. 国民的期待 006
2. 计划记录 006
3. 偶然记录的利用 007
第三节 新资料 009
1. 乡土人自身的采集记录 009
2. 新资料的性质与内容 010
3. 古风与流行 011
第四节 folklore(民俗学)的宝岛 012
1. 今日中的过去 012
2. 自我的内心省察 013
3. 学问的宝岛 014
第二章 资料的采集 017
第一节 日常的变迁 018
1. 京城与边城、风雅与凡俗 018
2. 根源的偏重 019
3. 无意识中的推移 020
第二节 档案史料的局限 022
1. 史料的空隙 022
2. 记录与真实 023
3. 档案内的研究 024
第三节 此前的采集记录 026
1. 目的散漫 026
2. 末梢的偏执 027
3. 无用的重复 028
第四节 今后的采集 029
1. 轻重缓急 029
2. 事物的意义 030
3. 部分与整体 031
第三章 外国的民俗研究 033
第一节 英国、德国与法国 034
1. 英国的现状 034
2. 德国的活动 035
3. 德国地方学的特色 036
4. 法国的概况 037
5. 巴黎的学者 038
第二节 自他内外二分之学问 039
1. 差别与分界 039
2. 名与实 039
3. 外与内 040
4. 语言之藩篱 041
第三节 学问的相互映发 043
1. 格林兄弟的功绩 043
2. 相互启发 044
3. 发端与扩充 044
第四章 日本乡土研究的沿革 047
第一节 学风的萌芽 048
1. 从《玉胜间》开始 048
2. 业余的嗜好 049
第二节 计划性采集的尝试 051
1. 《风俗问状》 051
2. 缺点与教训 053
3. 学问的转折期 054
4. 《嬉游笑览》 055
5. 学问的新构思 056
第三节 弱点的模仿 057
1. 新启发 057
2. 片面的缺点 057
3. 采集之志 058
第四节 新风气的黎明 060
1. 郡志、县志的编纂 060
2. 采集的要求 060
3. 个人采集家的成长 061
第五节 新运动的酝酿 063
1. 《乡土研究》的时代 063
2. 采集事业的进展 064
3. 分类与整理 064
第五章 新国学 067
第一节 相互联系与比较调查 068
1. 好事之癖与割据之弊 068
2. 类似与共通 068
3.“大师授水”的暗示 069
第二节 远方的一致 071
1. 冲绳的发现 071
2. 古风保存的场所 072
3. 文化变迁的快与慢 073
第三节 利他平等 074
1. 扎实采集的中心 074
2. 学问发展的中心 074
3. 东西方的一致 075
4. 国家间的协作 076
第四节 以现实疑问的解答为目标 078
1. 故事和传说 078
2. 语言艺术的采集主旨 078
3. 古代信仰的研究 079
第五节 不弄虚作假的态度 081
1.“民俗学”(folklore)的新进展 081
2. 从白纸的状态开始 082
3. 通过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083
第六节 了解自身的愿望 084
1. 乡土研究的局限 084
2. 做好回答疑问的准备 084
3. 学问的实用性 085
4. 解答眼前的疑问 085
5. 学问救世 086
第七节 民俗资料分类的方针 088
第六章 乡土日本民俗资料的分类 089
第一节 有形文化 090
1. 住居 090
2. 衣服 095
3. 食物 100
4. 获取资料的方法 105
5. 交通 111
6. 劳动 117
7. 村落 132
8. 联合组织 134
9. 家与亲属 139
10. 婚姻 139
11. 出生 141
12. 厄运 143
13. 葬礼 143
14. 年中行事 147
15. 祭神 151
16. 占卜、咒术 157
17. 舞蹈 157
18. 竞技 158
19. 儿童游戏与玩具 161
第二节 语言艺术 164
1. 造新词 164
2. 新语句 165
3. 谚语 167
4. 谜语 170
5. 祈祷语 172
6. 童谣 173
7. 歌谣 174
8. 说唱故事、纯空想传说、具体事物传说 179
第三节 心意现象 183
1. 知识 191
2. 生活技术 198
3. 生活目的 205
结 语 206
后 记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