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定 价:¥99.00

作 者: 李福言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09165 出版时间: 2017-10-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术语具有功能性异同。王念孙在使用术语进行因声求义实践中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继承性,但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术语规范。在《广雅疏证》中,语音形式与概念的复杂关系表现了音义之间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统一。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相似性的体现,不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区别性的体现。另外,《广雅疏证》术语中的一字异音情况与《音义异同》中的音变构词用例有互补性,显示了王念孙对音义异同的认识以及对以义辨音的理解与运用。《广雅疏证》术语显示了王念孙丰富的古声纽思想,这些思想表明他吸收了钱大昕、戴震等的古声纽思想后,积极运用于具体音义问题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广雅疏证》术语反映了王念孙对韵转关系的认识,与王念孙古韵分部有一致性,显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古韵二十一部分部情况。另外,王念孙还根据具体训诂实践灵活处理韵转情况。

作者简介

  李福言,男,1985年生,江苏徐州人,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讲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文学博士(2014)、武汉大学文学硕士(2011)、徐州师范大学(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9)。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文献学、音韵训诂学、佛典音义与古籍整理。目前主持省社科项目一项,厅级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两部,在C刊及其他核心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多次。作家学通论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专题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 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理论转型

图书目录


  上編《廣雅疏證》音義術語研究

  

  第一章《廣雅疏證》“語之轉”研究

  

  第一節兩個詞間“語之轉”的聲韻關係

  

  一“語之轉”雙聲疊韻有4例

  

  二雙聲韻轉有29例

  

  三聲轉韻轉有22例

  

  四聲轉疊韻有4例

  

  第二節AB與CD間的語轉關係

  

  第三節AB、CD、EF間語轉關係

  

  第四節A與BC語轉關係

  

  第五節A與BC、BD語轉關係

  

  第六節多個詞的語轉關係

  

  第七節本章小結

  

  第二章《廣雅疏證》“一聲之轉”研究

  

  第一節兩個詞(字)間“一聲之轉”的聲韻關係

  

  一“一聲之轉”雙聲韻轉有60例

  

  二“一聲之轉”雙聲疊韻有1例

  

  三“一聲之轉”旁紐韻轉有13例

  

  四“一聲之轉”準旁紐韻轉有2例

  

  五“一聲之轉”準雙聲韻轉有3例

  

  第二節多個詞(字)間“一聲之轉”聲韻關係

  

  一“A、B、C,一聲之轉”有34例

  

  二“A、B、C、D(也),(皆)一聲之轉也”有8例

  

  三“A、B、C、D、E也,皆一聲之轉也”有3例

  

  四“AB、CD、E也,皆一聲之轉也”有1例

  

  五“A、B、C、D、E、F,一聲之轉”有1例

  

  六“AB、CD,皆一聲之轉也”有7例

  

  七“AB、CD、EF,皆一聲之轉”有3例

  

  第三節“一聲之轉”來源考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三章《廣雅疏證》“之言”研究

  

  第一節“之言”雙聲疊韻研究

  

  一雙聲疊韻中的聲韻數量

  

  二雙聲疊韻的形義關係考察

  

  第二節“之言”雙聲研究

  

  一雙聲部分正文及聲韻關係

  

  二雙聲形義關係考

  

  第三節“之言”疊韻研究

  

  一疊韻部分正文及聲韻情況

  

  二疊韻部分形義關係考

  

  第四節“之言”對轉(旁對轉、異類相轉)研究

  

  一對轉(旁對轉、異類相轉)正文及聲韻關係

  

  二對轉(旁對轉、異類相轉)形義關係考

  

  第五節“之言”旁轉研究

  

  一“之言”旁轉正文及聲韻關係考

  

  二旁轉形義關係考

  

  第六節“之言”通轉研究

  

  一“之言”通轉正文及聲韻關係

  

  二通轉形義關係考

  

  第七節“之言”特殊關係考

  

  一“A之言AB也”有8例

  

  二“A之言BA(也)”有9例

  

  三“A之言AA(然)也”有5例

  

  第八節“之言”來源考

  

  第九節本章小結

  

  第四章《廣雅疏證》“聲近義同”研究

  

  第一節兩個詞間“聲近義同”研究

  

  一“聲近義同”與其他術語的混用

  

  二兩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及聲韻關係考

  

  三兩個詞間“聲近義同”形體關係考

  

  四兩個詞間“聲近義同”詞(字)義關係考

  

  第二節三個詞間的“聲近義同”研究

  

  一三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

  

  二三個詞間“聲近義同”聲韻及形體關係考

  

  三三個詞間“聲近義同”詞(字)義關係考

  

  第三節四個詞間“聲近義同”研究

  

  四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

  

  第四節五個詞間“聲近義同”研究

  

  一五個詞間“聲近義同”正文

  

  二五個詞間“聲近義同”聲韻關係考

  

  三五個詞間“聲近義同”形體關係考

  

  四五個詞間“聲近義同”詞(字)義關係考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五章《廣雅疏證》“猶”研究

  

  第一節“A猶B也”研究

  

  一“A猶B也”正文及來源考

  

  二有來源的“A猶B也”音形義問題

  

  三來源於王念孫自造的“A猶B也”音形義問題

  

  第二節“某某猶某某也”研究

  

  一“AA猶BB也”研究

  

  二“AB猶BA也”研究

  

  三“AB猶CD也”研究

  

  四“AB猶CB也”研究

  

  五“AB猶AC也”研究

  

  六“AB猶CA也”研究

  

  第三節“某猶某某也”研究

  

  一“A猶AA也”研究

  

  二“A猶BB也”研究

  

  三“A猶BC也”研究

  

  第四節“猶言”研究

  

  一“猶言”正文

  

  二“猶言”聲韻關係考

  

  三“猶言”形體關係考

  

  四“猶言”詞(字)義關係考

  

  第五節“猶”連接兩個音義短句

  

  一“某之爲某,猶某之爲某”研究

  

  二“某之轉爲某,猶某之轉爲某”研究

  

  三“某謂之某,猶某謂之某也”研究

  

  四“某之通作某,猶某之通作某”研究

  

  五“某與某同訓爲某,猶某與某同訓爲某也”研究

  

  六“某名某,猶某名某也”研究

  

  第六節“猶”與其他術語共同使用

  

  一“猶”與“語之轉”共同使用研究

  

  二“猶”與“之(爲)言”共同使用研究

  

  三“猶”與“一聲之轉”共同使用研究

  

  第七節本章小結

  

  下編《廣雅疏證》與王念孫古音學研究

  

  第一章《廣雅疏證》聲轉特點與王念孫古聲類問題

  

  第二章《廣雅疏證》韻轉情況與王念孫古韻部問題

  

  結論

  

  一《廣雅疏證》音義關係性質

  

  二《廣雅疏證》聲韻問題與王念孫古音學

  

  三《廣雅疏證》的寫作目的

  

  四《廣雅疏證》因聲求義的特點與貢獻

  

  五《廣雅疏證》音義關係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附錄《廣雅疏證》引《玄應音義》考

  

  一引文功能多樣,以疏通訓釋為主

  

  二引文方式以直引為輔,間接轉引為主,后者又以引

  《廣雅》為主

  

  三《廣雅疏證》未引有一千多例,涉及異文、異訓情況

  

  四詞義訓釋多從《玄應音義》中轉引早於或同於《廣雅》

  時代文獻

  

  五多直引《玄應音義》中方言俗語材料解釋《廣雅》

  

  參考文獻

  

  後記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