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重视血缘的延续,这种心理可能有非常古老的文化起源。我们揣想茹毛饮血,文明未启的古人,在史前远古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要与各种自然以及人爲的力量作斗争,后世诗人感叹的民生维难一定是中国古人长久而深刻的体验,因而对于族类的延续与繁滋自然成爲早期文化关注的重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就有对王族世系的明确记录。逮及战国时期,在周人的礼乐制度衰败以后,孟子还雄辩地说:不孝有三,无后爲大。所谓“保世滋大”,历来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此相应,中国自秦汉以下,至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产生了大量记录姓氏源流的谱谍文献,即通常所谓的家谱、族谱等。现存的族谱文献大略是明清以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其主要内容爲纪录昭穆世次,旁及家规、族产、艺文等资料,是近五百年中国古史研究的基本材料。爲了推进有关的研究工作,我们与多方合作,收录现存余氏族谱三十余种辑爲《余氏善本宗谱集成》。根据传说,余姓受姓祖爲春秋时期的贤士由余,其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以及余氏族谱的有关记载。由余先爲晋人,因晋国曲沃武公之乱,亡入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辅佐秦穆公,穆公用其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由余与穆公有一段著名的议论,见于《秦本纪》,作爲祖先的功烈,在余氏族谱中有各种详略不同的版本。由余的子孙散处各地,或爲由姓,或爲余姓,故有“由、余同宗”之说。另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大量归化的边疆民族冒姓余氏。至于当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余姓有近五百万人,在民族大家庭中排名第五十一,散处中国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