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背景:能源革命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基本思路
四、创新点
章 能源管制的理论基础
节 政府为什么管制能源
一、政府管制基本内涵
二、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三、外部性理论
四、管制俘获与能源腐败
五、不对称管制
第二节能源产业组织与管制
一、产业组织管制SCP范式
二、效率范式
三、制度影响理论SSP范式
四、能源产业管制的早期实践
第三节能源产业管制强化国家竞争优势
一、产业管制是政府重要职能
二、产业竞争力奠基国家竞争力
三、能源产业竞争优势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制高点
第四节能源管制框架拓展
一、经济性管制:塑造管制框架
二、社会性管制:拓展管制框架
三、创新能源管制框架
第二章 能源管制的国际比较制度分析
节 欧盟能源管制
一、单一能源部门一体化与示范效应
二、建立与完善强制石油储备体系
三、电力和天然气管制:有限适用共同竞争政策
四、构建新时期“三位一体”共同能源政策
五、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美国能源管制
一、能源产业竞争监管
二、广泛建立联邦能源管制
三、去管制化改革
四、独立设置能源管制机构
五、打造21世纪能源新政策与战略
第三节 俄罗斯能源管制
一、苏联时期能源政策
二、能源产业私有化改革
三、能源再国有化
第四节 域外能源管制的启示
第三章 能源反垄断管制
节能源行政垄断形成进入壁垒
一、能源行政垄断与行政干预的基本界分
二、行政垄断违法性
三、进入壁垒框定市场结构元制度
四、入世前整顿、关闭、重组
五、人世后提高市场准入
六、“新36条”
第二节能源经济垄断
一、能源自然垄断
二、能源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实例评析
三、能源经营者集中
第三节能源价格双轨制及其改革
一、能源价格管制内核
二、不完全信息下能源成本加成定价及其限度
三、转型期能源价格“双轨制”
四、化石能源价格管制困境
五、可再生能源“合竞”对价格管制的新需求
六、锚定能源价格管制目标
第四节 从能源反垄断的实践看《反垄断法》局限性
一、行政垄断公共执行不力
二、《反垄断法》公共实施体制不利于能源反垄断
三、私人实施机制缺失
第五节 塑造能源竞争新格局
一、推动能源大部制,破冰能源行政垄断
二、对能源非垄断环节实行激励性不对称管制
三、剥离能源企业行政职能,回归企业属性
四、推动能源企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五、逐步解除不合理能源价格管制
第四章 能源安全管制
节能源新安全观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衍生
二、新安全观下广泛开展能源合作
三、审视“贷款换石油”
四、能源战略储备
第二节能源安全奠定国家安全基础
一、国内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油气地缘政治博弈决胜能源安全
三、美国重返亚太,中日能源博弈更趋紧张
四、马六甲咽喉风险
五、有效国际制度保障缺失
第三节 创新能源安全新体制
一、国家能源委员会
二、新国家能源局
三、国家安全委员会
四、《能源法》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
第四节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法律风险评估与防控
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风险格局
二、能源合作风险防控研究述评
三、《能源法》能源国际合作风险控制框架及其限度
四、综合评估能源国际合作风险的理论构建
五、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风险的模拟评估
六、展望及立法建议
第五章 能源效率管制
节能源效率革命
一、能源效率内涵
二、我国能源效率总体偏低且地区差异显著
三、提高能源效率的制度障碍
第二节能源搁置成本回收效率分析——以发电业为例
一、发电业管制改革浪潮
二、搁置成本的界定与产生
三、搁置成本回收的效率与公正考量
四、搁置成本处置的法律实践
五、我国处理电力搁置成本的法律框架
六、小结与建议
第三节 节能自愿协议实施困境与改革
一、传统节能的“命令一控制”模式
二、节能自愿协议的实施现状与法律属性
三、节能协议制度结构
四、节能协议制度绩效
五、甄别节能协议制度设计缺陷
六、小结
第四节 从清洁发展机制到国内碳交易市场构建
一、我国CDM实施绩效
二、CDM制度结构及其激励功能
三、从CDM到国内碳市场的制度转型
四、创新我国碳市场的制度路径
第五节 可再生能源股权众筹实践困境与制度整合
一、可再生能源股权众筹助推能源革命
二、发达国家实践与制度整合
三、我国可再生能源股权众筹的制度困境
四、制度整合路径
第六章 能源环境协调管制
节能源与环境问题联袂
一、煤炭开发利用是环境主要污染源
二、油气开发利用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四、雾霾治理要求能源法与环保法合力
五、治理能源环境问题需要整体性制度设计
六、《能源法》“生态化”的限度
第二节 在压力型体制中嵌入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节能减排的制度实践
三、压力型体制构建强制性节能减排机制
四、压力型体制阻滞了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
五、耦合压力型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构建能源互联网制度基础
一、互联网与能源互联网
二、能源互联网发展图景
三、能源互联网对传统能源体制的挑战
四、我国能源互联网的政策架构
五、电力体制改革蹒跚前行
六、以修订《电力法》为核心,回应能源互联网发展
第四节 优化能源环境协调管制
一、尽快出台《能源法》,彰显其治理雾霾隐性资源
二、能源基本法与环境法进行制度链接
三、强化能源企业社会责任
四、嵌入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五、强化能源环境税制度,推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