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疾病学基础(供中职、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疾病学基础(供中职、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疾病学基础(供中职、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定 价:¥80.00

作 者: 何钟磊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7840832 出版时间: 2018-08-01 包装:
开本: 页数: 12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中本、中高职贯通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康复和医学影像等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疾病学基础》使用教材。是将《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4章。上篇为微生物免疫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细菌概述和常见致病菌、病毒概述和常见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下篇为病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形态变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发热,休克,缺氧等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疾病。

作者简介

  何钟磊: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病理学高级讲师。1992年工作至今,先后参加了病理学基础和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的教学工作。编写了科学出版社王建中主编的《病理学基础》,并担任副主编。编写了复旦大学医学院出版的张志刚主编的《病理学基础》,并担任副主编。编写华中科技出版社《病理学》并担任副主编。

图书目录

上篇  免疫学基础 
    ■章  免疫学绪论 /
 
节  免疫学概述 /
  一、免疫的概念 /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
第二节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 /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二章  免疫学基础 /
 
节  免疫系统 /
  一、免疫器官 /
  二、免疫细胞 /
  三、免疫分子 /
第二节  抗原 /
  一、概念和基本性质 /
  二、抗原的种类 /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四、抗原的特异性 /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 /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
  四、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
第四节  免疫应答 /
  一、类型 /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第三章  临床免疫 /
 
节  超敏反应 /
  一、Ⅰ型超敏反应 /
  二、Ⅱ型超敏反应 /
  三、Ⅲ型超敏反应 /
  四、Ⅳ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
  一、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检测 /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
  一、免疫预防 /
  二、免疫治疗 /
    中篇  病原微生物学基础 
    ■章  微生物学概述 /
 
节  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 /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第三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
    ■第二章  细菌学概述 /
 
节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
  一、细菌的大小与基本形态 /
  二、细菌的结构 /
  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方法 /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 /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
  四、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 /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及意义 /
  三、消毒与灭菌 /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感染 /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
  三、医院内感染 /
    ■第三章  常见病原菌 /
 
节  化脓性球菌 /
  一、葡萄球菌属 /
  二、链球菌属 /
  三、肺炎链球菌 /
  四、奈瑟菌属 /
第二节  肠道杆菌 /
  一、埃希菌属 /
  二、志贺菌属 /
  三、沙门菌属 /
第三节  弧菌属 /
  一、霍乱弧菌 /
  二、副溶血性弧菌 /
  三、幽门螺杆菌 /
第四节  厌氧菌 /
  一、破伤风梭菌 /
  二、产气荚膜梭菌 /
第五节  结核杆菌 /
    ■第四章  病毒概述 /
 
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二、病毒的增殖 /
  三、环境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
  四、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
  二、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 /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
    ■第五章  常见病毒 /
 
节  呼吸道病毒 /
  一、流感性感冒病毒 /
  二、麻疹病毒 /
第二节  肠道病毒 /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
  三、新型肠道病毒 /
第三节  肝炎病毒 /
  一、甲型肝炎病毒 /
  二、乙型肝炎病毒 /
  三、丙型肝炎病毒 /
  四、丁型肝炎病毒 /
  五、戊型肝炎病毒 /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一、生物学性状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检查 /
  四、防治原则 /
    ■第六章  其他微生物 /
 
节  梅毒螺旋体 /
  一、生物学性状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检查 /
  四、防治原则 /
第二节  肺炎支原体 /
  一、生物学性状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检查 /
  四、防治原则 /
第三节  真菌 /
  一、生物学性状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三、微生物学检查 /
  四、防治原则 /
    下篇  病理学基础 
    ■章  病理学绪论 /
 
  一、病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
  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节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
  一、健康 /
  二、亚健康 /
  三、疾病 /
第二节  病因学 /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
第三节  发病学 /
  一、疾病发展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
  一、疾病的经过 /
  二、疾病的转归 /
    ■第三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
 
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
  一、萎缩 /
  二、肥大 /
  三、增生 /
  四、化生 /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
  一、变性 /
  二、细胞死亡 /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修复 /
  一、再生 /
  二、肉芽组织和创伤愈合 /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节  充血 /
  一、动脉性充血 /
  二、静脉性充血 /
第二节  血栓形成 /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类型 /
  三、血栓的结局 /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
第三节  栓塞 /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
第四节  梗死 /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
  二、梗死的类型和病变特点 /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
    ■第五章  炎症 /
 
节  概述 /
  一、炎症的概念 /
  二、炎症的原因 /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一、变质 /
  二、渗出 /
  三、增生 /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
  一、按临床分类 /
  二、按病理变化分类 /
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
  一、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 /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
第五节  炎症的过程与结局 /
  一、痊愈 /
  二、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 /
  三、蔓延扩散 /
    ■第六章  肿瘤 /
 
节  肿瘤的概念 /
第二节  肿瘤的特征 /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
  三、肿瘤的生长 /
  四、肿瘤的代谢 /
  五、肿瘤的扩散 /
  六、肿瘤的复发 /
  七、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第四节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
  一、肿瘤的命名 /
  二、肿瘤的分类 /
第六节  癌前疾病、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
  一、癌前疾病 /
  二、非典型增生 /
  三、原位癌 /
第七节  肿瘤病因及发病学 /
  一、外界致癌因素 /
  二、内在致癌因素 /
  三、肿瘤的发病学概要 /
第八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
  一、肿瘤的病理学检查 /
    ■第七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节  水、钠代谢紊乱 /
  一、脱水 /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
  一、低钾血症 /
  二、高钾血症 /
    ■第八章  水肿 /
 
节  水肿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多于回流 /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
第二节  水肿的表现特征 /
第三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
    ■第九章  发热 /
 
节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发热的原因 /
  二、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 /
  一、体温上升期 /
  二、高温持续期 /
  三、体温下降期 /
第三节  发热的热型 /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
第五节  发热的防治原则 /
    ■第十章  酸碱平衡失调 /
 
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
  一、酸与碱的概念及其来源 /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
  一、pH /
  二、动脉血CO2分压 /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
  四、阴离子间隙 /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失调 /
  一、代谢性酸中毒 /
  二、呼吸性酸中毒 /
  三、代谢性碱中毒 /
  四、呼吸性碱中毒 /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 /
    ■第十一章  缺氧 /
 
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 /
  一、低张性缺氧 /
  二、血液性缺氧 /
  三、循环性缺氧 /
  四、组织性缺氧 /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
  三、血液系统 /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
  五、组织细胞的适应 /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第五节  缺氧的护理原则 /
  一、去除引起机体缺氧的原因 /
  二、氧疗 /
  三、氧中毒 /
    ■第十二章  休克 /
 
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
  一、休克的病因 /
  二、休克的分类 /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 /
  一、微循环缺血缺氧期 /
  二、微循环淤血缺氧期 /
  三、微循环衰竭期 /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
  一、机体的代谢变化及细胞损伤 /
  二、休克时主要器官的功能改变 /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与护理 /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节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基本病理变化 /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 /
第二节  高血压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高血压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
第三节  风湿病 /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第五节  慢性心瓣膜病 /
  一、二尖瓣狭窄 /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
  三、主动脉瓣狭窄 /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
 
节  慢性支气管炎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病理变化 /
  三、临床病理联系 /
  四、结局及并发症 /
第二节  肺炎 /
  一、大叶性肺炎 /
  二、小叶性肺炎 /
  三、间质性肺炎 /
第三节  肺结核病 /
  一、基本病理变化 /
  二、转归 /
  三、类型和病理变化 /
    ■第十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
 
节  消化性溃疡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病理变化 /
  三、结局及合并症 /
  四、临床病理联系 /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
  二、基本病理变化 /
  三、临床病理类型 /
第三节  肝硬化 /
  一、病因 /
  二、病理变化 /
  三、临床病理联系 /
    ■第十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
 
节  肾小球肾炎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分类 /
  三、常见类型 /
第二节  肾盂肾炎 /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类型 /
    ■参考文献 /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