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天津为北方早的开放城市,是近代思想与文化传播、交汇的中心之一,故有“近代中国看天津”之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津沽中医名家们对于西医学的传播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固有的中医学体系为主,学习、引进西医之长为中医学之补充,成为津沽中医显著的学术特点,反映了天津文化海纳百川的特质。如丁国瑞(1869-1935)在《创议中医研究会章程》中写道:“中西医学,互有短长。凡西是而中非者,我取而效法之;中是而西非者,我发明推阐之;表面之名称不同而理想意旨确相合者,我引证解明之;理想治法与习惯万难符合者,姑且阙疑以存之。总以讲明医术,有益病人为归宿,不存门户之见。”(《竹园丛话》)他还在《天津医药研究会呈请督宪袁宫保立案保护禀稿》中呼吁:“或邀请精通西医之会友,将中西医学互为汇通,或延请精通化学之专家,研究制药,以求进步。”(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三百六十三号《天津商报》)著名医家张锡纯(1860-1933)于1926年迁居天津,设立中西汇通医社,创办国医函授学校,课徒授业。津沽成为张氏践行“衷中参西”的沃土,其“衷中参西”的思想广为传布发扬。此外,《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四辑)》收录的杨达夫、董晓初、叶希贤、邢锡波、顾小痴、陈谨、哈荔田、何世英、田乃庚、谷济生、王士福、刘宝奇、赵恩俭诸位先贤,皆以学养高深、医术精湛名噪津门。他们对于西医学学习、吸纳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精神。津沽中医践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中西医结合取得显著成绩,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开拓进取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