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钩沉
一、建制述要
方村街道
天城、利民二圩及埭南乡
村居简介
二、大事纪略
汉代至清代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三、变迁故实
行春圩的由来
繁荣的方村
方村老街的兴衰
方村河西老街的格局
姓氏觅踪
一、寻源考辨
行春张氏源流考
清朝时期的行春东吴府
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鸠江王氏宗祠
二、宗亲逸闻
包半边,白之角
关于行春圩张、谈两大家族的传说
方塘张老五
地名传奇
一、村庄
“马厂”和“竹园拐”的过去和今天
旗杆头
立牌坊积德裕后美家园福祉昌延——旗杆村牌坊建造纪事
二、桥梁
立埂桥
老桩桥与新桥
石桥头
汪品桥
四贯桥与乌龙桥
千亩坝土桥
消失的小木桥
三、渡口古树
石人渡的传说
神奇的红杨树
烽火岁月
一、革命回忆
我在南芜地区活动的经历
皖江地区对敌斗争情况的回忆
二、地方星火
方村老区革命斗争史综述
宦守根在东旺与大刀会的战斗
缅怀革命先辈滕良福
王埂村两位老革命的事迹
滕良福、宦守根故居
先父葆卿公掩护新四军的几件事
在那难忘的岁月里——访地下老党员奚凤英
谈志和与行春大刀会
三、组织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9)方村片区组织建设以及方村籍干部
在相关机构的任职情况
解放战争时期方村片区组织建设以及方村籍干部在相关机构的任职情况
人物春秋
一、名人录踪
二、乡贤人物
三、革命烈士
四、专家名师
农耕索隐
一、农事综述
十二个月的农事
家乡农业生产的二三事
渐行渐远的方村农耕文化
二、农具
耕作农具:犁、耙、耖的制作与使用方法
灌溉农具
除草农具:“乌头”与“刮子”
脱粒农具:斛桶
粮食加工农具
三、农活举例
栽秧
四、捕鱼工具
流水湾的抄网、蟹网
乡风民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二、婚丧习俗
婚俗
诞生礼俗
抓周
葬礼
三、日常习俗
赛龙舟
方村民间饮食集萃
二月二
吃新
腊八节
建房
货郎
草焐子
喊火烛
忌讳
抽阄
四、迷信习俗
竖水问
叫黑
非遗文化
一、娱乐类
合心北蚪秧歌灯
南埂采茶灯
流水湾马灯
龙灯
罗塘村龙灯
二、杂技类
罗汉灯
谈港高跷灯
方家村高跷灯
滚灯
三、文艺类
记忆中的乡村文艺
方村民间流行的庐剧
耄耋老人的雕刻梦
宗教建筑
一、寺庙
古城寺
洪门寺
降福禅寺
天城龙王庙
埭南龙王庙
晏公庙
杨泗庙
将军庙
六姑娘庙
鱼鳞庙
二、殿庵
娘娘殿
观音庵
易永庵
会龙庵
镇龙庵
民间故事
一、地名故事
和尚桥的传说
骡子坟传说
二、人物故事
花园村张天官的传说
秀才的学问
三、帝王故事
娘娘殿传说
乾隆皇帝下江南
四、神话故事
十八把锦扇下南京的传说
神力与武力
苦鸹鸟的传说
方言俚语
―、方言
自然生活方言
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方言
称谓及人体器官方言
形容性方言
动植物及养殖业方言
二、谚语
通用类
气象类
农事类
三、歇后语
四、俗语
寓意类
说明类
形容类
五、谜语
动物类
常用物品类
植物类
自然、科技、公交类
文苑芬芳
一、诗词联选
古代名人诗选
埭南王氏宗祠八景诗
方村行春八景诗
张飞伯联二副
街道老年学校学员诗词选
二、民间诗歌
十月怀胎
风筝赋
表花名
和姐
十月来儿
手扶栏杆
凉风陶陶
颂春歌
十二月长工
乡土情歌
孟姜女
十二月嫖姐
上梁歌
梳头歌
三、学生文选
圩家户户不识愁
天然氧吧——溜坝生态园
家乡的变化
童年趣事
吃新
不吃鸡“子”的家太太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