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实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使我们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到全面而完整的记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微观层面上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进程的客观描述,在宏观层面上是真实反映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着许多突出的成就与贡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记载的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资料,有利于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把我国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妥善保存下来,不至于失传,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出不同版本的古籍,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仅有写本、抄本和绘本,还有雕版印刷本、活字印刷本、铅字印刷本、套版印刷本等等,是研究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籍通过作者身份、制作时期、文献内容等能探究出每一本古籍的成书年代。即便没有这些标识,通过版本也能考证出每一本古籍的大体成书年代。不仅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有区别,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版本也有区别,通过版本同样也能判断出每一本古籍成书于何时代,产生于何地。如现存的藏文古籍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版本。清代的藏文《大藏经》,德格版、拉萨版、北京版的用纸有明显的区别,同样是长版木刻印刷,在墨框的粗细上也有明显差异。如北京版的右侧空版上有用汉文标出的页码。每一个民族的古籍都有其独特的形制,通过外在形式,可以辨别出不同民族的古籍。如藏族、蒙古族的古籍由于受佛经的影响多为长条形的梵夹装,其面和底常用两块木板为封,再用细皮绳把内页和夹板捆在一起。云南傣文古籍和四川凉山彝文古籍版本则呈纵形,彝医古籍虽然都是毛装,但开本与汉文古籍毛装书有明显的不同。滇东南和滇南地区的彝文古籍多用麻布作封面,但在装帧方式上与汉文古籍的布面线装书又有很大的不同。彝文古籍布面只用于封底,收藏时卷起来以底代面。为了防潮,彝文古籍多收藏在火塘边,所以大部分彝文古籍的外部都被烟熏得乌黑,内页纸则枯脆。纳西东巴文古籍虽然是线装书,但大部分开本都比较小,属于小幅长条形,每本古籍的页数也都较少。由于页码少,加上纳西东巴纸像藏纸一样厚实,所以纳西东巴经少有布作封面的精装本。受奏折形制的影响,满文古籍外在形式多为奏折式,充满了浓郁的宫廷文化风格。察合台文古籍多用深加工过的皮革作封面,使得察合台文古籍的外在形式充满浓郁的西域文化风格。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外在形式既有民族个性,又有民族共性。由此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版本形式的多样性。共性方面如藏族、蒙古族、傣族都有泥金写本,内容同为佛经,装帧形式同为梵夹装。泥金写本为少数民族古籍版本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