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至今已有7年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往事又浮上心头。2002年到藏区调查时在甘孜的马尼干戈就出现了高原反应,以后每次到藏区调查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这次的研究课题中也有到甘孜的德格、白玉县调查的内容,我估计会在路过海拔3000多米的甘孜县城时开始有反应。哪知2013年到德格、白玉调查时,*天才到海拔2600多米的康定县城就有轻微反应了,休息了两天,适应适应,第4天才到甘孜县城。当天晚上睡下不久就开始有反应了,到了后半夜越来越厉害,反应的程度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料,也吓坏了和我住在一起的学生陈玉堂。他担心有危险,劝我回去。我也很犹豫,*终在天快亮时实在扛不住了,叫醒了师傅开车往回走。走了10多公里,下了罗锅梁子,公路又被泥石流冲断了,毫无办法,只有等待。一等就是七八个小时,路才抢修通。此时我觉得精神好多了,实在不甘心这样半途而废,下决心再回甘孜县城。回到县城又休息了两天,做足了准备。第3天一早带着4个氧气袋,边走边吸氧,一口气路过了海拔4000多米的马尼干戈和5000多米的雀儿山口,中午到了德格县城,*后顺利完成了在德格、白玉的调查。每每想起这段经历,除感谢那场泥石流外,也感慨因为自己的执着、坚持和一定程度的冒险,才没有留下遗憾。由于高原反应强烈,由此我也放弃去高海拔地区调查稻城阿西村的土陶了,由于课题中有此项目,只有委托我的研究生喻雨田去进行了两次调查,完成了《稻城阿西土陶制作技艺活态流变的动力》一文。虽然此文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并做了反复修改,但没去调查,不能收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及其动力: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及其动力: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的一些章节已经作为单篇论文发表,发表时均做了删减、浓缩,且没有照片。具体有:《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文化再生产》(《中国藏学》2014年第4期),《凉山彝族传统漆器手工艺的文化再生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7期),《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以四川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遗产为例》(《民族研究》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