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跨境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瑶族没有与本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所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较少,困难较多。同时,因为瑶族多聚居在老少山边穷地区,林密山高,山路崎岖,生活贫困,加上语言交流的困难,研究成果的获得相对于其他学科更为艰难。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瑶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是瑶族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对瑶族科学技术的研究相对薄弱。2002年初,当时的广西民族学院党委书记梁颖教授与广西民族学院院长何龙群教授动员我回广西民族学院工作。同年底,经当时的******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奉恒高的协调,我从广西社会科学院调回广西民族学院工作。2004年,我们申报的“瑶学丛书”课题在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奉恒高的帮助下,获得自治区政府资助300万元科研经费,并在广西民族学院成立瑶学研究中心。2006年5月9日,广西民族学院瑶学研究中心又被批准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时,毛汉领教授是广西民族学院的副院长,又是瑶族高级知识分子,我作为瑶学研究中心主任和学校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曾与他有过一些接触,感觉到他对本民族的情结还是挺重的,很想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做点事。后来他虽然调离了广西民族大学,但因为在广西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当硕士研究生导师,又在瑶学丛书申报了“平地瑶科技史研究”的子课题,我们之间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他从小生活在瑶族地区,对瑶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都有较深的体会,特别是对瑶族科学技术史的感受更深。正如毛教授所说,他本人是理工男,特别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的作用、影响。但就当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从科技进步、科技史角度来研究瑶族的成果较少,所以他就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到瑶族地区去调查,从科技进步的视角,对瑶族的生活燃料、生产生计方式、粮食储藏加工、民族特色饮食、建筑材料等方面探索科学技术进步对瑶族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他们从事田野调查的瑶族村寨地处偏僻山乡,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团队中的年轻人都是来自城市,语言不通,亦不习惯当地瑶族村民的生活习俗,在田野调查期间,他们不仅与瑶族村民同吃同住,而且每天往返于山间小道逐家逐户地进行调查,有时还要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做些农活,其中的困苦艰辛不在其境很难体会。没有一定的耐心、毅力和事业心,没有一定的民族感情和责任感,是没有办法完成田野调查研究的。历史上,从事瑶学研究的学者都是其他民族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瑶族的本民族学者逐渐成长,打破了瑶学研究没有瑶族学者的困境。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许多瑶族出身的领导、知识分子、群众积极参加到瑶族传统文化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中,并通过对参加瑶族传统文化与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毛教授作为瑶族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自觉带领一批年轻学者参加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瑶族科学技术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和带动,能有更多的瑶族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能参加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推进瑶学研究,薪火相承,实现民族“文化自觉”。也希望毛教授今后在瑶学研究的领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