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作为广西首批特聘专家,笔者主持的“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项目正式实施。本项目从*初的研究内容设计,到团队成员的选择,都非常注重与东南亚民族及其社会研究的相关性,因此,当项目申报成功后,我们的科研团队便制订了“东南亚民族村落与社区”系列丛书写作计划,期望通过本项目的推动,为中国学者从事东南亚民族和社会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形成一批基础性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东南亚民族与社会研究。自古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移民定居、文化接触与族群互动从未间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开始传人现今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当时属中国秦朝象郡地区)。两汉三国时期,汉语汉字和儒家思想传人现越南地区。“自东汉以后,特别是公元2世纪末叶,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春秋》等书,在封建政权和士大夫的学校里普遍讲授。”①不仅如此,中国学者也早已对周边异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所著述,南宋赵汝适1225年写成《诸蕃志》,文中对占城(今越南境内)、真腊(今柬埔寨境内)等海外的风土人情有所描述,虽然作者不曾实地前往海外调查,但该书可称为珍贵的民族史资料。此后的元代汪大渊则更进一步,曾利用两次出海之便,考察了南洋和印度洋上的各个民族,写成《岛夷志略》。②这算得上是较早前往东南亚进行田野调查的中国古代学者了。同时代的周达观甚至两次到访真腊地区,在当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写成《真腊风土记》,对其人情风俗和神话传说作了详细的描述。③这些著作虽然以游记或见闻的方式创作,多有猎奇的心态,但作为珍贵的民族史资料,可补充正史的缺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代严从简著《殊域周咨录》④,全书以明王朝为中心,记载了当时王朝边疆地区及周边各国的民族状况,按照地理方位将周边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和东北夷,其中南蛮包括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爪哇等今天东南亚各国的前身。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东南亚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有些资料也存在错漏,需要研究者认真筛选。比如清代僧人释大汕所著《海外纪事》⑤,作者亲身前往越南顺化、会安一带居留一年有余。他的记叙对于今人了解17世纪末越南中部阮氏政权的历史和中越关系、海上交通等情况颇有用处,但其人贪财享乐、混迹佛门,部分内容难以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