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目录
1.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历史、理论和文本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4.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环节的历史原象
—— 从《未来哲学原理》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5. 从“实践”转向“物质生产”的逻辑过渡
—— 试析社会关系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6. 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7.交往范畴的科学定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范畴
8.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
—— 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
9. 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中的主导作用
10. 恩格斯是如何定义唯物主义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11. 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卷 目录
1.《哲学的贫困》为什么是一种“哲学的贫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布鲁塞尔时期”
——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直接融合
3.大革命的反思与新问题域的开启
4.《共产党宣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制定与阐发
5.马克思:共产主义和人类主体的现实解放
6.马克思是《共产党宣言》思想的主创者
7.《伦敦笔记》:资本主义理解深化的重要环节
8.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哲学意义
——以马克思的“伦敦笔记”为例
9.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之当代解读
10.意识形态的魔力与主体的祛魅
——哲学视域中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