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
大学生活
从此教师爷
清华大学八年
东京大学留学
步入社会心理学学科
附文一 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
附文二 经济与心理——与马克斯?韦伯的心理学对话
附文三 社会心理现象计算机模拟及其方法论意义
走进中国民族性研究
人文精神的思考
附文四 “己”的结构位置——对“己”的一种释义
附文五 孟子“性善说”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附文六 人文精神召唤
附文七 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
附文八 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附文九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
附文十 文化自觉与自我认同
关于民族性研究的一次访谈
“悲情多于激情”的民族性研究
个案的灵魂召唤
女性的“独一无二”
对“80后”的注重
中庸
“有对无对”
中庸人格
公共“关系体”
打开中庸, 面向现代
一分为三
中庸曲线及其统计学意义
间性思维:创造性发生在“边缘”
沿着中庸的美与丑
美是怎样的“存在”
中庸的美
生命者美
审美人生——人在丑与美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见证与诠释:中国民族性变迁30年——沙莲香教授访谈录
附录二太庙古柏——“天人合一”绝美
附录三武英殿前苍松
附录四石狮和十八槐
附录五瓷上园林——瓷上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