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8.00
作 者: | 吴娱玉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208155336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包装: | 平装 |
开本: | 32 | 页数: | 236 | 字数: |
序.一.刘康 / 001
序.二.曾军 / 001
绪 论注脚·参照·理论
——西方理论视域中的“中国” / 003
一、西方理论中的“中国”如何成像 / 005
二、多元成像的理论坐标 / 017
三、中国视角之于双向旅行的意义 / 026
第一部分.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和征用 / 033
第一章詹姆逊“民族寓言”说之再检讨——以“近代的超克”为参照兼及“政治知识
分子” / 035
一、“民族寓言”说的源起和旨归 / 037
二、从“民族寓言”说到“近代的超克”论再到“政治知识分子” / 044
三、第三世界文艺家只能是“政治知识分子”? / 056
第二章为詹姆逊重绘台北地图?
——再探台北本土性、全球化与后现代 / 063
一、詹姆逊“重新绘图”的逻辑 / 065
二、重设尺度:中华性—本土性—全球性 / 078
三、语境的杂糅和重叠 / 088
第三章“间距”/“之间”的能量
——兼论中国古典美学之于朱利安的启示 / 096
一、“间距”/“之间”的逻辑理路 / 099
二、与“延异”、“差异”之比较 / 110
三、中国古典美学之于“间距”/“之间”的意义 / 124
第二部分.围绕中国左翼问题的中西对话和交锋 / 137
第四章从政治实践话语到文化阐释策略——以詹姆逊对毛泽东的思想的美学挪用为例 / 139
一、理论的旅行:《矛盾论》—“多元决定论”—“认知测绘” / 143
二、历史语境的抽空:詹姆逊“文化革命” / 152
三、对毛泽东的思想的化用:乌托邦和政治无意识 / 157
第五章“反现代的现代性”之考辨——兼论理论在双向旅行中的结构变化 / 164
一、德里克“反现代的现代主义”的内涵 / 168
二、刘康“现代性不同选择”的内涵 / 175
三、汪晖“反现代性的现代化” / 184
第六章西方左翼话语怎样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解读为例 / 194
一、指向实践的《矛盾论》 / 195
二、指向理论的《矛盾论》 / 205
三、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15
第三部分.中国问题对后殖民理论提出的挑战 / 221
第七章中国问题对“东方主义”的挑战及其理论潜能 / 223
一、“东方主义”:“权力”与“民族” / 225
二、“第三世界”:强化权力关系与民族意识 / 234
三、“汉学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与重构 / 240
四、重组的结构:“挑战”的理论潜能 / 246
第八章后殖民理论中的“中国”如何被表达?——从“第三世界民族寓言”到“属下可以说话吗” / 253
一、“第三世界民族寓言” / 255
二、“属下可以说话吗” / 262
三、“属下不能说话”的悖论和启示 / 267
第九章后殖民理论中的民族元素在中国的折射——兼论从抵抗到生成的能量之变 / 275
一、萨义德:“逆写帝国” / 276
二、霍米·巴巴:“文化翻译” / 281
三、左翼视野:革命逻辑 / 288
四、中国多棱镜:“民族抵抗”的折射与变形 / 295
五、寻找后殖民理论新能量:从“民族”抵抗到“外界”生成 / 302
第四部分西方理论影响下的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和艺术建构 / 309
第十章肉身的现代性:张爱玲的身体诗学 / 311
一、生命体验中的肉身 / 313
二、作为情欲表征的身体 / 319
三、世俗的逆袭:身体的“享用” / 324
四、自主的身体:启蒙的另一种声音 / 329
第十一章将否定进行到底:1949—1959 年文学中英雄形象建构的方法 / 336
一、英雄不能“谈情说爱” / 339
二、英雄不能脱离组织 / 345
三、英雄不能是小资产阶级 / 353
四、杨沫之痛改前非 / 360
五、郭小川之心灵切割 / 367
六、路翎之“最后的奋斗” / 371
第十二章纪实还是虚构:贾樟柯的叙事困境 / 378
一、零度叙事与“新闻串烧” / 380
二、“苏三,你可知罪”与贾樟柯的罪行推定 / 389
参考文献 / 407
后记 /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