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94.00
作 者: | 郑寅达,孟钟捷,陈从阳,陈旸,邓白桦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丛编项: | |
标 签: | 暂缺 |
ISBN: | 9787214214775 | 出版时间: | 2019-01-01 | 包装: | |
开本: | 页数: | 字数: |
前 言 1
\n第一编 魏玛共和国
\n第一章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1918—1923) 3
\n第一节 1918年“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成立 3
\n一、1918年革命的爆发与共和国的成立 4
\n二、全德工兵代表会大会 14
\n三、国民会议选举 21
\n第二节 《魏玛宪法》与《凡尔赛和约》 26
\n一、魏玛国民会议与《魏玛宪法》 26
\n二、《凡尔赛和约》的产生、内容与反响 40
\n三、卡普吕特维茨暴动、德苏拉巴洛条约与拉特瑙被刺 51
\n第三节 1923年危机 68
\n一、鲁尔危机与消极抵抗 68
\n二、持续性的社会动荡———纳粹运动的兴起 74
\n三、货币改革 81
\n第二章 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1924—1928) 86
\n第一节 国内政局的稳定化 86
\n一、1924年政治局面 86
\n二、艾伯特去世与兴登堡当选 90
\n三、人民公决“剥夺诸侯财产”、国旗争端及内阁变动 94
\n第二节 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政策 102
\n一、赔款问题与《道威斯计划》 102
\n二、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成果 107
\n三、施特雷泽曼与白里安共获诺贝尔和平奖 117
\n第三节 稳定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18
\n一、经济形势:“金色的二十年代” 118
\n二、社会福利建设的成果 134
\n三、魏玛共和国科技、文化教育成就 140
\n第三章 魏玛共和国的危机与覆灭(1929—1933) 167
\n第一节 1929年大危机与大联盟的破裂 167
\n一、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冲击 167
\n二、《杨格计划》与反《杨格计划》运动 177
\n三、失业保险制度危机与大联盟的破裂 186
\n第二节 总统内阁的实践与失败 190
\n一、布吕宁内阁 190
\n二、巴本内阁 205
\n三、施莱歇尔内阁与希特勒上台 214
\n第三节 魏玛共和国覆灭的原因 225
\n一、德意志帝国的负面遗产 225
\n二、一战战败与《凡尔赛和约》的影响 227
\n三、魏玛民主制度的缺陷 229
\n四、魏玛德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问题 231
\n第二编 纳粹德国
\n第四章 纳粹政治体制的确立与运行 235
\n第一节 德国的纳粹化 235
\n一、纳粹党的改造蓝图 235
\n二、1933年3月国会选举 238
\n三、国会纵火案 246
\n四、强行通过“授权法” 251
\n五、确立一党制 257
\n六、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264
\n七、清洗冲锋队 269
\n第二节 极权主义政治体制 280
\n一、领袖原则与领袖国家 280
\n二、党国一体 287
\n三、司法纳粹化 293
\n四、党卫队与党卫队保安处 299
\n五、盖世太保与德国中央保安局 301
\n六、集中营制度 305
\n第五章 纳粹的经济与社会政策 309
\n第一节 统制经济 309
\n一、纳粹党的经济主张 309
\n二、摆脱经济危机 312
\n三、国家干预机制 317
\n四、四年计划 324
\n五、保护中小企业与经济集中化 331
\n六、企业领袖———追随者模式的“企业共同体” 335
\n第二节 纳粹文教体制 338
\n一、文化控制与宣传机构 338
\n二、文化荒漠 345
\n三、纳粹教育思想 351
\n四、学校教育 353
\n五、校外教育与特种学校 360
\n第三节 纳粹种族与人口政策 365
\n一、《纽伦堡法》 365
\n二、“水晶之夜” 368
\n三、人口政策 374
\n第四节 社会统制与社会协调 381
\n一、社会组织网络 381
\n二、社会政策 385
\n三、宗教政策 392
\n第六章 对纳粹统治的抵抗 398
\n第一节 共产党的抵抗活动 398
\n一、共产党转入地下 398
\n二、反战反法西斯活动 400
\n第二节 社会民主党的抵抗活动 408
\n一、流亡执委会在布拉格的活动 408
\n二、在辗转中继续斗争 411
\n三、其他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抵抗活动 413
\n第三节 其他社会集团的抵抗活动 415
\n一、格尔德勒集团 415
\n二、克莱骚集团和弗赖堡集团 418
\n三、白玫瑰小组 422
\n四、军内密谋集团 424
\n第七章 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和败亡 426
\n第一节 富国强兵还是图谋战争 426
\n一、摆脱国际组织的束缚 426
\n二、中立波兰,染指奥地利 429
\n三、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434
\n四、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436
\n五、扩军计划与军队指挥系统改组 440
\n六、总体战与闪击战思想的确立 447
\n七、为毁约扩军服务的纳粹外交 451
\n第二节 不流血的扩张 456
\n一、《霍斯巴赫备忘录》 456
\n二、德奥合并 459
\n三、《慕尼黑协定》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464
\n第三节 征战得手 470
\n一、外交战 470
\n二、闪击波兰 476
\n三、闪击西欧 480
\n四、入侵苏联 488
\n第四节 战时纳粹体制的调整与扩展 497
\n一、国内政策的调整 497
\n二、纳粹欧洲新秩序 504
\n三、对犹太人的掠夺和大屠杀 521
\n第五节 败退与投降 529
\n一、东线的战略转折 529
\n二、大西洋之战 536
\n三、东西受困 540
\n四、七·二〇事件 547
\n五、纳粹政权覆亡 550
\n附录
\n一 地图 561
\n二 大事年表 564
\n三 参考书目 578
\n四 译名对照 596
\n后 记 623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