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性,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对非遗进行法律保护,已经成为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各省、市、自治区等都制定了区域内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在非遗法律保护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积累了较为宝贵的保护和传承经验。积极探索和总结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未来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的对策和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8)》由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编写,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贵州民族大学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科学传承和保护的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吸纳了国内部分学者对该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报告(2017)》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和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