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扩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美国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尤其是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增加了,甚至世界发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冲突、尤其是核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为防止上述情况真正出现,美国冷战后对防扩散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力图在单方面、双边和多边层次上构建更为严密的防扩散网络。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美国政策本身的原因,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就研究方法而言,本项目立足于防扩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研究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具体说,一层面,探讨美国政府内不同部门参与防扩散政策的过程和执行三位一体的防扩散、反扩散以及后果管理政策;第二层面,考察美国防扩散外交,分析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冲突,展现美国试图通过防扩散政策的美国化来实现美国在防扩散机制中的历史性领导地位和制度霸权;第三层面,把政策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置于冷战后的战略安全环境的语境中考察,彰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对美国防扩散政策的影响。其创新点在于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既深度研究专题个案,又反应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全貌。就观点而言,冷战后美国防扩散出现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模式;其防扩散目标与具体政策之间表现出鲜明的矛盾性;与国际社会在防扩散上的合作表现出不对称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更多强调军事手段;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的实质是防威胁,常借防扩散之名,行防威胁之实。究其价值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学术史上,本课题以美国政府有关不扩散政策的原始文献(如反扩散计划审查委员会、、国防部生物和化学武器防务年度报告、国家安全总统指令)以及有关研究论文的解读为基础,全面而系统的展现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弥补学术界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理论上,本课题力图阐释,美国在防扩散国际机制中的制度霸权及其动辄进行威胁或制裁的做法并不能阻止扩散。相反,走合作安全和维护传统机制而采取渐进的外交以及经济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国际不扩散事业;就现实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冷战后美国不扩散的特点和实质,可为防扩散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为我国制订防扩散政策和参与防扩散国际合作、促进中美关系和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