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也有人认为地名是一定地域的名称。地名的首要作用是指示位置,是为了甲地区别于乙地。人们在长期的地名命名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命名习惯等与地名语词本身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地名文化。地名由于自身的稳定性,保留了一些历史时期的语言痕迹,成为语言发展的活化石。同时,地名层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符号,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地名的文化属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地名规划反映地名文化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地名规划中地名的层次化、序列化越来越明显,地名对文化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总体来说,地名规划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推进地名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地名规划和城市规划配合不够、互动不足,导致城市中地名体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通常在讲城市规划和地名规划关系的时候强调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换言之,强调的是“皮”对“毛”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毛”对“皮”的反作用,即地名在塑造和表达城市空间方面对城市规划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要营造的空间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地名在这一方面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贯通性的主干道考虑用统一的专名来命名,服务营造大尺度“无障碍”空间,考虑到地址编码的实际需要,可以用方位词来分段。地名规划工作应该与城市规划工作统筹兼顾,做到“该连则连,当断则断”,以此来服务和体现城市规划物质空间的组织。在城市规划中设计的一些严整的、等级相似的平行道路,通过用序列化命名的方式体现和强化城市空间等。在精神空间组织上,把城市道路网络作为集中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共同想象的“博古架”,通过分析、对比来优选一部分地名,成为地域文化展示的点睛之笔。同时借助成体系的地名完成“二次文化”创造,实现地域文化与民众直接、日常的互动,服务于城市精神空间的塑造。总之,地名不仅可以被动地表达空间,更能在主动地塑造空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4月,秦皇岛市政府邀请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开展“秦皇岛市建成区地名及标志标识提升项目”,项目分为三部分,其中之一是“地名与城市标识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我们在完成这个子项目的时候,一方面将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地名规划理论运用其中,另一方面,努力尝试将地名与城市规划更深层次地结合。鉴于目前将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和地名标志作为整体城市标识的相关研究很少,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地名的视角来审视城市标识中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和地名标志,由此产生了新的发现。以地名的角度来观察,城市标识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含地名信息的,一类是不包含地名信息的,而且前者居多。从这种意义来讲,城市标识作用的本质是地名信息的有效表达和空间应用,并以此实现空间指位、文化展示和渠化交通。地名信息的有效表达,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单体标志信息的准确和版面设计的规范;二是标志设置相互位置优,形成有效的地名信息链。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尊重交通标志、旅游标志和地名标志等领域的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对地名信息的有效表达展开了相关研究。2018年6月,作为前期成果,项目组分两批针对70多个典型节点的城市标识分别提出了尽快改、统筹改和完善改的对策建议,据此建议秦皇岛市相关部门对400多处城市标识进行了整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标识规范化。成果地名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命名方式、地名采词、通名和修饰词的研究、分析,本质上是对存量地名及其使用习惯的分析和把握。未来地名体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存量地名和地名使用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地名体系的地域化,使之可衔接、易使用,这一部分强调的是地名本身的自洽;二是地名对城市资源导入、地名位置与文化资源空间匹配度、地名与文化资源级别匹配度的分析,以及地名特色与城市形象、地名景观与城市功能、通名等级与城市路网、地名体系与城市发展等地名与城市规划契合度的分析,这一部分强调的是地名体系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之间的互洽。成果城市标识部分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提出了提升完善的路径、目标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做出了三条代表性路线标志设计的意象示意,在以城市标识表达标准地名、标示城市空间,以标准地名服务城市标识的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成果的建议部分,提出了顶层设计上成立地名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地名管理办法、城市标识管理办法,制定地名管理实施细则的“221总体布局”政策建议和若干技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