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古籍/国学国学著作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

定 价:¥60.00

作 者: 刘正光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4651387 出版时间: 2018-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字数:  

内容简介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于2006年一次出版,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132种入选图书之一,被业界专家称为“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语言学专著”。刘正光著的《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新增十二个章节,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由错位走向协调的过程中句法语义的协调方式、层次、范围,反映了研究范围的扩大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主观化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进人类的认知研究和语言研究。

作者简介

暂缺《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及其理论意义
1.1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1.2 非范畴化与语言和认知创新
1.3 非范畴化的含义
1.4 非范畴化的特征
1.5 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
1.6 非范畴化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 形式-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转喻协调机制
2.1 形式-功能错位的主要类型
2.2 形式-功能错位的非范畴化本质及其不同解释
2.3 语法构式与转喻的协同作用
第三章 主观化在非范畴化中的作用
3.1 句法限制消解
3.2 句法限制消解的途径
3.3 主观化对句法限制消解的方式
3.4 主观性对句法行为的反制约
3.5 主观化与句法限制的消融
第四章 指称性与非范畴化
4.1 名词的指称能力与论元的体现程度
4.2 动词的指称能力与动词对论元的约束力
4.3 指示词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句式的变化
4.4 时态的指称意义的消失与时态照应限制的消失
第五章 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5.1 名词的非范畴化与名词的描述功能
5.2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重叠与名词的并置
5.3 楹联中的名词短语并置
5.4 图形与背景逆反
5.5 ICM与语篇连贯
第六章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构式
6.1 非范畴化:名词由指称向陈述转化的认知机制
6.2 概念结构的二元性:指称与陈述相互转换的内在条件
6.3 转喻的视角化(孤立抽象)与语义提取
6.4 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与可接受性差异
6.5 从非范畴化角度研究“副词+名词”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七章 非范畴化与“不+名词”构式
7.1 关于“不+名词
7.2 非范畴化与“不+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7.3 “小量”、“大量”与“不+名词”、“程度副词+名词”构式
7.4 英语中的no具有类似的功能与作用
7.5 语言缺省、构式强制、转喻与“不+N”
7.6 “不+名词”的内外在动因
第八章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短语作状语
8.1 “名词状语”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
8.2 “名词状语”的认知基础和功能实现方式
8.3 “名词状语”为什么不能看成是介词的省略
8.4 “名词状语”的使用频率问题
8.5 “名词状语”是何词性
第九章 非范畴化与宾语隐形
9.1 宾语隐形和宾语空位:两种不同的宾语省略类型
9.2 宾语隐形后的语义变化特征
9.3 导致宾语隐形的语义、语用因素
9.4 动词的语义限制与宾语隐形
第十章 非范畴化与Vi+NP
10.1 及物构式的连续体特征
10.2 非范畴化与Vi+O构式向Vt+O构式靠拢
10.3 非范畴化与句法限制
10.4 “逆对关系”理论对意义差别的解释
10.5 Vi+O构式的能产性以及生产合格句子的条件
10.6 语义并入、认知显性度与经济性
第十一章 转喻与宾语变换
11.1 宾语变换与动宾关系的多样性
11.2 开放性——语言的基本特征
11.3 意象性和百科知识性——语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11.4 转喻作为认知方式
11.5 宾语转换的类型与解释
第十二章 VO1+VO2构式的生成条件与认知理据再研究
12.1 非范畴化为动宾结构的词汇化铺平道路
12.2 O1的语义合并到动词中与VO1的词汇化倾向
12.3 O1作为卫星成分的限定作用
12.4 VO1+O2构式的经济性来源
12.5 认知凸显度与O2提升
第十三章 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
13.1 PSC不是被动句
13.2 有生主语与无定主语
13.3 TAM与复杂谓语
13.4 人际功能与表态句
13.5 施力者降格与施事隐形
13.6 图形·背景逆反与受事凸现
13.7 PSC的非范畴化特征
第十四章 非范畴化与“同义反复”句式中的特征和态度意义
14.1 NP+(will)BE+NP的语义特征
14.2 非范畴化理论的解释
14.3 汉英两种语言中该构式意义的比较
第十五章 非范畴化与中动构式
15.1 形式化理论处理中动构式时的缺陷
15.2 非范畴化理论对中动构式的解释
15.3 关于中动构式的几个根本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第十六章 非范畴化与虚拟性
16.1 虚拟性及其表现形式
16.2 虚拟性的产生机制
16.3 虚拟性的解释力
第十七章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7.1 理论建设的最高目标:解释的充分性
17.2 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
17.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服务研究假设
17.4 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