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藉河北武阳,大约在明朝末年,武阳曹氏有一支迁居东北,清初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仆的意思)。后来,他的祖先随清兵人关,在皇宫服务执事,备受宠幸。康熙时,已是显赫的贵族世家。康熙三年到雍正六年,从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到他的父辈曹頫、曹颐祖孙三代四人相袭江宁织造官府将近六十年之久,有时还兼任苏州织造和两淮盐政。江宁织造是1663年开始设置的,负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和供应等事项,并作为皇帝的心腹和耳目,负责暗中监督江南一带地方人民和官吏的情况。官阶虽然不高,却是一个有权有势的要职。风月繁华的贵族生活,为曹雪芹日后创作《红楼梦》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而到了雍正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下,曹家受到重大打击,曹雪芹的父亲被免职,产业被抄,家道衰落,逐渐陷入绳床瓦灶的贫困境地。曹雪芹落拓不羁,虽穷困而不改其度,常与友人诗酒为会,竞谈不衰,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曹雪芹生活在家庭与国家的双重衰败的转折点上,既享受了“锦衣纨绔”的贵公子生活,又经历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并由惨痛的家亡之情,进一步感受到了整个国家与社会无可奈何地走向衰亡的命运。于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曹雪芹怀着刻骨铭心的家亡之痛,怀着对繁华往昔的无限叹息,着手《红楼梦》的写作。高鹗根据原书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作者从中提出并试图回答,贾府这“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竟然在几年之间,“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灭”。为什么贾宝玉和林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毁于一旦?作者将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史、王、薛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又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惨命运。小说还揭示封建阶级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封建家长之间的尖锐矛盾,歌颂了叛逆者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反抗精神。《三国演义》:罗贯中,生平不详。据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载,可以把罗贯中的生卒年大致定在1315~1385年之间。关于他的籍贯,近年有人根据民间的许多传说和他的后代的生活地点,将其籍贯确定为山西太原附近的清徐县。罗贯中平生好漫游江湖、浪迹天涯。据说他曾一度漫游到杭州,结识了当时比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并成为其学生。罗贯中五十多岁时着手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时他人生阅历极其丰富,对历史、人生都有了很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的条件。罗贯中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曲。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现存《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等通俗小说都署有他的名字。他写过的戏曲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王孝子连环谏》等,其中只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二十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主要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以及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从三十四回至八十五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从八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已有十几种说法:如宣扬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歌颂仁政说、歌颂统一说、分合说、讴歌贤才说、市民说等等。所以用“思想倾向”来概括小说的思想内容的主导方面,对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必要的。《三国演义》的主要落笔处为曹魏与蜀汉的矛盾斗争,而作者对二者的褒贬又是很分明的。作者把刘备领导的蜀汉集团的兴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作为小说中的中心和正面人物,把刘备的宽厚仁爱,诸葛亮的智慧绝伦和鞠躬尽瘁,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武等都描绘得尽善尽美,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政治和理想人格。而作为蜀汉一方对立的曹操,作者则有意突出他政治上的阴险狠毒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以树立其乱臣贼子的形象。这样,作者的“拥刘反曹”倾向就很明显了。《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同时也是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苏州,相传是摆渡者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他曾在钱塘为官两年,因与当道权贵不合,一任未满,便挂冠而去,回苏州著书。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率领起义军占据苏州,屡屡邀施耐庵入伍,均被拒绝。后来他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到兴化,旋迁白驹场。朱元璋得天下后,屡征不应;1370年,卒于淮安,享年74岁。《水浒传》是一部农民起义的史诗,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再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全书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一回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第八十二回,写梁山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第八十三回至一百回,写梁山起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水浒传》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其思想观念在广大民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作者用热情的笔触,对这些英雄人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讴歌,歌颂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也讴歌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高超武艺。起义军提出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杀富济贫”的口号,是对封建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也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水浒传》中描写的农民起义最终归于失败,是因为走了招安道路,以致最终沦为统治阶级的奴才和工具。这种悲剧的结局与作者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作者一方面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行为;一方面他又有着深厚的忠君思想,所以他只能安排起义军接受招安。这也是农民起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导致的结果。《水浒传》中农民起义虽然给予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但最终归于失败。这就告诉我们,要打破黑暗统治,必须团结起来,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落草”,形成一支有领导,有宗旨、有纲领的起义队伍,要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这样才能成功。否则,不管.个人多么勇敢,本领多么高强,最后总是会失败。《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是一部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成书于16世纪的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曾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这部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数百年来,先后被改编、制作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年画等,数量巨大,版本繁多。《西游记》的故事,起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古印度)取佛经的记述。玄奘千辛万苦的经历和异域见闻,激发了人们的丰富想象力,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播,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逐渐神化,主角也由玄奘改为神猴孙悟空。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博采众长,经过加工和再创造写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可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出身,从石猴出世、泛海访师学道、大闹天宫到被压五指山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了唐僧取经的缘起。第十三回至全书结束是第三部分,也是全书的重点,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一路斩妖除怪,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得以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西游记》具有很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取经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为追求理想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摧毁一切邪恶势力及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和信心。《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他反对束缚、要求自由、蔑视传统、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赞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此外,小说还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它成功地刻画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传神。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成功、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由仙石化成,手持一根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如意金箍棒,能够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够翻十万八千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反倒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他闹龙宫、闯冥府,使得四海龙王和十殿阎王俯首帖耳。他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天将,令玉皇大帝无可奈何。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无数妖魔鬼怪,为取得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身上所体现的热爱自由、勇于反叛、爱憎分明、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不畏妖魔鬼怪的精神实际上也正是封建时代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