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志》为清人金棨任泰安知府期间主持编纂的山志。金棨,字戟门,号素中。安徽休宁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始任泰安知府。金棨倾慕泰山胜迹,常于政务之暇,缓带轻装,登览泰山,遍游名胜。清乾隆六十年(1795),金棨主持开展《泰山志》编撰工作,他“远考典章,近征文献”,历时四载,于嘉庆三年(1798)完成全部书稿。初稿完成后,金棨调任济南,未及刊印。直至嘉庆六年(1801),金棨始出资刊刻该书,并于嘉庆十三年(1808)辗转将书稿刻板交由岱庙道士收藏。《泰山志》全书共二十卷,分为天章纪二卷、盛典纪一卷、图考一卷、岱志三卷、支山志一卷、川泉志一卷、祠庙志一卷、秩祀志一卷、封禅志一卷、郡邑志一卷、人物志一卷、金石记四卷、逸事记一卷、叙录一卷。阮元在序中评价该书:“序述赅备,体例谨严,兼史家之三长。”《泰山志(清 套装上下册)/中华泰山文库古籍书系》的卷一至卷十三由赵鹏点校,卷十四至卷二十由陶莉点校。本次校点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刊本为底本,除参校泰安市博物馆藏嘉庆六年刊本外,对原书征录之碑刻资料,今尚存原刻或拓本者,尽可能相校。力求很大限度地保持原刻,改正错讹。对《泰山志》中所引文章有不通或可疑之处,尽量检核原书,并作出校记。另外,因《泰山志》引文常采取节略的方式,除非导致理解困难或产生误解,一般不做处理,亦不出校记。至于刊刻中明显失误,如“已…‘己”“巳”不分等;书中之明显避讳字,如“玄”为“元”,根据文意,径改而不出校记。书中古体字、异体字一般改为通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