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3年,我国淮安在未接触到DRGs的情况下依据本地情况,融合了总额预算管理和按病种付费,建立了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病组)结算方式,又称点数法。目前,已有近40个城市使用这一付费方式。这一支付方式又被称为中国原生的DRGs系统。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通过病种分值表中各病种(组)的分值(权重)表示不同病种治疗时的资源消耗情况,各医疗机构通过提供服务、按所接诊病人的病种情况积累分值。地区住院医保预算总额作为硬性预算约束,年末依据区域内各个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分值总额确定分值单价,最终确定各个医疗机构的结算额。非常类似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工分制”。按病种分值结算是与DRGs一样的一个住院病人的分组系统(PCS),但是并非严格意义的DRGs支付系统。因为它不符合欧美经典DRGs系统所需满足的一系列统计学指标(组内和组间差异的指标)。只能说是一个类似DRGs的住院病人分类系统。优点非常突出,简单易操作,对基础条件的要求远低于DRGs(病案、信息系统、经办管理能力、医院的配合程度等),医保机构主导,医保信息系统健全就可实施。当然,问题也同样突出,病种组内费用差异大,DRGs下的轻病收治、高靠分组等问题在这一方式下进一步放大,管理要求高。实践中,由于效果显著,备受各方关注。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主要为医保部门从业人员的定性自评研究。对病种(组)分值结算的理论探讨、关键机制设置和评估研究都尚处空白。因此,本书以这一支付方式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历史和特定背景,归纳其基本政策和实践做法,评价效果和问题,探讨内在机制,并在梳理和学习国内外DRGs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思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