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作品与逻辑: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应懂得
一点逻辑
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谈阅读诗词应懂得一点逻辑
二、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再谈阅读诗词应懂得一点逻辑
三、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谈诗词创作与逻辑
四、 《宿山房即事》说明了什么?
——再谈诗词创作与逻辑
五、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谈诗词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六、 “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能成立吗?
——再谈诗词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七、 《早梅》一诗的启示
——谈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同逻辑思维进程的一致性
八、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再谈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同逻辑思维进程的
一致性
九、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谈篇章结构的逻辑性
十、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谈古诗与考古推理
十一、 “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
——谈咏梅诗与物候学方法
第二篇古诗词作品与逻辑规律
一、 “叶垂千口剑,干NFDA1耸万条枪”
——谈诗词创作与事理
二、 水仙是“借水开花自一奇”吗?
——再谈诗词创作与事理,兼谈事实错误与逻辑错误
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汪伦的“玩笑”谈同一律
四、 “尝试成功自古无”与“自古成功在尝试”
——少年华罗庚评胡适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五、 “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
——谈混乱的思维产生混乱的诗句
六、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谈诗的意境必须和谐一致
七、 “贼、贼、贼……而今反作蓬莱客”
——谈两首谑诗与逻辑规律
八、 “明月”能在“广寒宫”里吗?
——谈诗词创作不能出现自相矛盾
九、 西风能“吹落黄花满地金”吗?
——谈什么是逻辑矛盾
十、 “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
——再谈什么是逻辑矛盾
十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谈什么是逻辑矛盾
十二、 “月黑雁飞高”存在逻辑矛盾吗?
——围绕卢纶诗的质疑与反质疑
十三、 “白发三千丈”是可能的吗?
——夸张与逻辑矛盾
十四、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谈必须明确对待相互矛盾的命题
第三篇古诗词作品中的语词、词项和概念
一、 “兰若”与“招提”
——谈语词与概念的关系
二、 “玉盘”“婵娟”“蟾宫”与“宝镜”
——再谈语词与概念的关系
三、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谈语词与概念的关系
四、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谈语词运用的准确性
五、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再谈语词运用的准确性
六、 “洗竹”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谈必须准确把握语词(词项)的内涵
七、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
——谈必须准确把握语词(词项)的外延
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谈必须准确使用成语
九、 “乍暖还寒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谈只有正确理解语词,才能准确运用语词
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谈谐声双关及其逻辑意蕴
十一、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再谈谐声双关及其逻辑意蕴
十二、 “水自潺湲〖FJF〗NB14E〖FJJ〗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谈矛盾关系词项的运用
十三、 “芳菲尽”与“花盛开”
——再谈矛盾关系词项的运用
十四、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谈用矛盾关系的词项进行的推理
十五、 蹩脚的“医诗”者
——谈词项(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十六、 能够“十年久旱逢甘雨”吗?
——谈词项(概念)限制必须适当
十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谈对诗句中语词释义的逻辑问题
十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谈“豆蔻年华”语词的形成及运用
第四篇古诗词作品中的语句、命题与判断
一、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谈语句、命题与判断的关系
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谈语句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三、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谈“诗无达诂”的逻辑根据:同一诗句可释为表示
不同命题
四、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谈语句的预设
五、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谈古诗中的疑问句
六、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谈由问推答和由答推问
七、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谈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问句的分类
八、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再谈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问句的预设和回答
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三谈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问句的回避、
回驳和回问
十、 “飞镜无根谁系?姮〖FJF〗NBA5E〖FJJ〗娥不嫁谁留?”
——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举隅
十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谈诗句中的反事实条件句
十二、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谈反事实条件句在交际中的运用
十三、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谈反事实条件句在议论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