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文学评论
文学与经济互进共荣是否可能
——“温州文学现象”带来的启示/汪德宁
散文的准备/郑亚洪
离开即故乡
——谈故乡和艺术创作的故乡母题/陈有为
“疾风”知“劲草
——张翎新作《劳燕》之一解/孙良好沃丽丽
“杨生”晓梦迷“甲骨
——论陈河的《甲骨时光》/孙良好鲍良兵
一诗一文总关情
——读刘文起散文集《除夜吟》/刘忠
眼前风景与胸中文化
——评刘文起散文集《行吟天下》/刘忠
鞋都温州浮世绘
——评《讨债记:王手自选集》/顾建平
商业视阈下的对立与融合
——评王手小说集《讨债记》/郭梅
当两种文化初相遇
——读谢福芸“旅华四部曲”有感/金丹霞
浮出地表的女性历史书写
——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中心/乌兰其木格
从母亲视角,全景式展现永嘉场季候物语
——读章方松纪实散文《母亲的季候》有感/徐洪迪
幸有真情洒雪域
——读黄荣定《雪域抒怀》浅见/庄千慧
横侧相读冷暖心语
——读孙建舜诗集《冷城市暖城市》/李世斌
历史绕不开的“诤”
——读《晋诤》/逸云
一个由户口引发的“血案
——读郊庙《前妻的户口》/张远航
山水间的花田
——读施立松的旅游散文集《山水间》/周莹
朴实清新的诗意
——读《任泽健的诗》/周启来
低处的父亲,深处的悲悯
——读马金莲的中篇小说《低处的父亲》/苏康宝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
——读若泽·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张嘉丽
赵超构的“多面人生”
——读富晓春新著《报人赵超构》/徐世槐
诗的生命在于创造
——读贾丹华的《老人和鸟》/孙平
城市栖居和乡村情结
——读傅建国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刘文起
粗犷男人的江南心
——读林新荣散文集《诗歌与溪水的缠绵》及其他/翁德汉
在照片的边上写下荒凉
——读《每一声快门都忧伤》/张耀辉
东南风·戏剧、音乐、曲艺评论
歌剧《五星红旗》的魅力/蔡贻象
张思聪剧作论/谢雍君
张思聪:以戏剧形式追寻人生境界的剧作家/朱为总
谈《荆钗记》的创新意识
——王十朋故里行所想到的/徐宏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包蔓萍
以瓯剧的名义致敬幽兰芳草
——观现代瓯剧《好人兰小草》有感/胡胜盼
勃拉姆斯三韵/张宏良
盲词村鼓唱娘娘
——温州鼓词《南游传》初探/沈不沉
翰墨缘·书法、美术评论
“用刀如笔”
——林剑丹篆刻作品展览前言/张如元
画家陈天龙
——守望自然/龚云表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蔡瑞蓉的艺术探索/殷双喜
艺术生命的图写与浪漫情性的自证
——李震书法美学价值的当代意义/杨桦
书而无礼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陈胜武
从“互题印谱”论吴让之与赵之谦不同的艺术追求
——观“吴风赵格”展览后随想/陈浩
落入水墨的回忆
——有感麦浪水墨画集《都80年代了,你咋还这么老土》/夏海霜
潘罗敏的绘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镜象/程美信
随心写就真性情
——评吴绶镐花鸟画/胡念望
水墨淋漓山川动丹青酣畅烟云生
——温籍画家胡万良其人其画/陈伊丽
不似之似
——读方孔达先生油画近作有感/丁海涵
读《吴山明》/丁海涵
工整不失灵气严谨不乏生气
——谈孟庆江彩绘连环画《长恨歌》的艺术成就/肖士龙
影像志·影视、摄影评论
“温州模式”的一面镜子
——以“温州人”电视系列剧为例/傅守祥郑露娜
“张艺谋电影”对文学资源的创意性运用/蔡贻象
超越物象
——谈当代摄影的一种样本/罗静方
也谈中国风景/陈有为
镜与灯
——关于摄影艺术的一些思考/陈方敏
《温州两家人》:宏大现实主义没有死绝/李星文
超越青春的成长
——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张宏良
诗情画意,启人深思
——观电影《美丽童年》有感/柯永波
《大佛普拉斯》救赎台湾艺术电影/周红寰
《我不是药神》:只为活着/蒋念文
评《我不是药神》
——一部国产电影的精神出轨/王微微
血色卢旺达
——评电影《卢旺达饭店》/吴少虚
在路上
——评电影《冈仁波齐》/章秀平
爱是一场话痨
——“爱在”三部曲的观感/叶晓燕
彩色·黑白
——小议电影《后来的我们》的色彩切换/胡晓霞
传统慈善文化下的人文情怀
——谈电影《红日亭》的深层意蕴/陈俊
温州市首届文艺评论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