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二、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
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篇章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析
一、企业R&D及国际化
二、企业R&D区位选择及其空间组织模式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经典的跨国投资理论辨析
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的兴起
三、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四、开放式创新及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的启示
五、新兴国家企业R&D国际化理论的创新探索
六、已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节 企业R&D国际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企业R&D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二、企业R&D国际化的主要动机
三、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
四、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五、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及特征
第一节 R&D投资规模
第二节 R&D投资的主要方式
一、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
二、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之一
三、建立R&D战略联盟以获取全球创新资源
第三节 专利申请国际化
一、总数跻身世界第一阵营,增速全球最快
二、申请数量不断攀升,集中于中兴和华为
第四节 行业分布特征
第五节 企业性质差异
第六节 R&D活动的类型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一节 海外R&D机构所在东道国的时空变化特征
一、已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研发体系
二、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R&D投资较少
三、美、日、德是海外R&D投资的主阵地
四、新兴研发经济体及邻国成为R&D投资的热点区域
第二节 不同行业海外R&D机构的空间分异特征
一、农/林/牧/渔业海外R&D投资以对东南亚的技术出口为主
二、制造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德、日等工业强国
三、新能源产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及欧洲国家
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和日本
第三节 海外R&D投资企业国内来源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一、由沿海向内陆扩张,东部地区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二、地理分布格局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基本吻合
三、不同行业海外R8LD投资企业来源地的空间差异性显著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 东道国视角下中国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及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选择与构建
四、零断尾负二项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不同研发类型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及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模型选择与构建
四、多项Logit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一、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
二、市场关联型
三、政策利用型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案例概况
一、跨案例研究与社会网络分析
二、案例选择及其代表性分析
三、数据来源及收集方法
第二节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一、华为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二、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三、核心一边缘的R&D合作网络及多中心协同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第三节 海尔集团R8L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一、海尔集团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二、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三、多区域分散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第四节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一、长安汽车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二、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三、多模块聚合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第五节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一、“MTS”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MTS”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中国企业R&D国际化起步晚、规模小、发展迅速
二、呈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以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市场关联型及政策利用型为主
四、市场、技术水平定位及战略动机决定空间组织模式
第二节 创新之处与学术贡献
一、刻画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特征
二、提炼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三、归纳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四、构建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