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多线程基础
1.1 线程的优雅关闭
1.1.1 stop与destory函数
1.1.2 守护线程
1.1.3 设置关闭的标志位
1.2 InterruptedException与interrupt()函数
1.2.1 什么情况下会抛出Interrupted异常
1.2.2 轻量级阻塞与重量级阻塞
1.2.3 t.isInterrupted()与Thread.interrupted()的区别
1.3 synchronized关键字
1.3.1 锁的对象是什么
1.3.2 锁的本质是什么
1.3.3 synchronized实现原理
1.4 wait与notify
1.4.1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1.4.2 为什么必须和synchronized一起使用
1.4.3 为什么wait()的时候必须释放锁
1.4.4 wait()与notify()的问题
1.5 volatile关键字
1.5.1 64位写入的原子性(Half Write)
1.5.2 内存可见性
1.5.3 重排序:DCL问题
1.6 JMM与happen-before
1.6.1 为什么会存在“内存可见性”问题
1.6.2 重排序与内存可见性的关系
1.6.3 as-if-serial语义
1.6.4 happen-before是什么
1.6.5 happen-before的传递性
1.6.6 C++中的volatile关键字
1.6.7 JSR-133对volatile语义的增强
1.7 内存屏障
1.7.1 Linux中的内存屏障
1.7.2 JDK中的内存屏障
1.7.3 volatile实现原理
1.8 final关键字
1.8.1 构造函数溢出问题
1.8.2 final的happen-before语义
1.8.3 happen-before规则总结
1.9 综合应用:无锁编程
1.9.1 一写一读的无锁队列:内存屏障
1.9.2 一写多读的无锁队列:volatile关键字
1.9.3 多写多读的无锁队列:CAS
1.9.4 无锁栈
1.9.5 无锁链表
第2章 Atomic类
2.1 AtomicInteger和AtomicLong
2.1.1 悲观锁与乐观锁
2.1.2 Unsafe 的CAS详解
2.1.3 自旋与阻塞
2.2 AtomicBoolean和AtomicReference
2.2.1 为什么需要AtomicBoolean
2.2.2 如何支持boolean和double类型
2.3 AtomicStampedReference和AtomicMarkable Reference
2.3.1 ABA问题与解决办法
2.3.2 为什么没有AtomicStampedInteger或AtomictStampedLong
2.3.3 AtomicMarkableReference
2.4 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AtomicLongFieldUpdater和AtomicReferenceField Updater
2.4.1 为什么需要AtomicXXXFieldUpdater
2.4.2 限制条件
2.5 AtomicIntegerArray、AtomicLongArray和AtomicReferenceArray
2.5.1 使用方式
2.5.2 实现原理
2.6 Striped64与LongAdder
2.6.1 LongAdder原理
2.6.2 最终一致性
2.6.3 伪共享与缓存行填充
2.6.4 LongAdder核心实现
2.6.5 LongAccumulator
2.6.6 DoubleAdder与DoubleAccumulator
第3章 Lock与Condition
3.1 互斥锁
3.1.1 锁的可重入性
3.1.2 类继承层次
3.1.3 锁的公平性vs.非公平性
3.1.4 锁实现的基本原理
3.1.5 公平与非公平的lock()实现差异
3.1.6 阻塞队列与唤醒机制
3.1.7 unlock()实现分析
3.1.8 lockInterruptibly()实现分析
3.1.9 tryLock()实现分析
3.2 读写锁
3.2.1 类继承层次
3.2.2 读写锁实现的基本原理
3.2.3 AQS的两对模板方法
3.2.4 WriteLock公平vs.非公平实现
3.2.5 ReadLock公平vs.非公平实现
3.3 Condition
3.3.1 Condition与Lock的关系
3.3.2 Condition的使用场景
3.3.3 Condition实现原理
3.3.4 await()实现分析
3.3.5 awaitUninterruptibly()实现分析
3.3.6 notify()实现分析
3.4 StampedLock
3.4.1 为什么引入StampedLock
3.4.2 使用场景
3.4.3 “乐观读”的实现原理
3.4.4 悲观读/写:“阻塞”与“自旋”策略实现差异
第4章 同步工具类
4.1 Semaphore
4.2 CountDownLatch
4.2.1 CountDownLatch使用场景
4.2.2 await()实现分析
4.2.3 countDown()实现分析
4.3 CyclicBarrier
4.3.1 CyclicBarrier使用场景
4.3.2 CyclicBarrier实现原理
4.4 Exchanger
4.4.1 Exchanger使用场景
4.4.2 Exchanger 实现原理
4.4.3 exchange(V x)实现分析
4.5 Phaser
4.5.1 用Phaser替代CyclicBarrier和CountDownLatch
4.5.2 Phaser新特性
4.5.3 state变量解析
4.5.4 阻塞与唤醒(Treiber Stack)
4.5.5 arrive()函数分析
4.5.6 awaitAdvance()函数分析
第5章 并发容器
5.1 BlockingQueue
5.1.1 ArrayBlockingQueue
5.1.2 LinkedBlockingQueue
5.1.3 PriorityBlockingQueue
5.1.4 DelayQueue
5.1.5 SynchronousQueue
5.2 BlockingDeque
5.3 CopyOnWrite
5.3.1 CopyOnWriteArrayList
5.3.2 CopyOnWriteArraySet
5.4 ConcurrentLinkedQueue/ Deque
5.5 ConcurrentHashMap
5.5.1 JDK 7中的实现方式
5.5.2 JDK 8中的实现方式
5.6 ConcurrentSkipListMap/Set
5.6.1 ConcurrentSkipListMap
5.6.2 ConcurrentSkipListSet
第6章 线程池与Future
6.1 线程池的实现原理
6.2 线程池的类继承体系
6.3 ThreadPoolExecutor
6.3.1 核心数据结构
6.3.2 核心配置参数解释
6.3.3 线程池的优雅关闭
6.3.4 任务的提交过程分析
6.3.5 任务的执行过程分析
6.3.6 线程池的4种拒绝策略
6.4 Callable与Future
6.5 ScheduledThreadPool Executor
6.5.1 延迟执行和周期性执行的原理
6.5.2 延迟执行
6.5.3 周期性执行
6.6 Executors工具类
第7章 ForkJoinPool
7.1 ForkJoinPool用法
7.2 核心数据结构
7.3 工作窃取队列
7.4 ForkJoinPool状态控制
7.4.1 状态变量ctl解析
7.4.2 阻塞栈Treiber Stack
7.4.3 ctl变量的初始值
7.4.4 ForkJoinWorkerThread状态与个数分析
7.5 Worker线程的阻塞-唤醒机制
7.5.1 阻塞–入栈
7.5.2 唤醒–出栈
7.6 任务的提交过程分析
7.6.1 内部提交任务pushTask
7.6.2 外部提交任务addSubmission
7.7 工作窃取算法:任务的执行过程分析
7.7.1 顺序锁 SeqLock
7.7.2 scanGuard解析
7.8 ForkJoinTask的fork/join
7.8.1 fork
7.8.2 join的层层嵌套
7.9 ForkJoinPool的优雅关闭
7.9.1 关键的terminate变量
7.9.2 shutdown()与shutdownNow()的区别
第8章 CompletableFuture
8.1 CompletableFuture用法
8.1.1 最简单的用法
8.1.2 提交任务:runAsync与supplyAsync
8.1.3 链式的CompletableFuture:thenRun、thenAccept和thenApply
8.1.4 CompletableFuture的组合:thenCompose与thenCombine
8.1.5 任意个CompletableFuture的组合
8.2 四种任务原型
8.3 CompletionStage接口
8.4 CompletableFuture内部原理
8.4.1 CompletableFuture的构造:ForkJoinPool
8.4.2 任务类型的适配
8.4.3 任务的链式执行过程分析
8.4.4 thenApply与thenApplyAsync的区别
8.5 任务的网状执行:有向无环图
8.6 allOf内部的计算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