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科普读物人类当科普遇上传播

当科普遇上传播

当科普遇上传播

定 价:¥48.00

作 者: 李正伟,高宏斌,申浩 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4683403 出版时间: 2019-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字数:  

内容简介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与科普的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极大改善。这既给科普带来了压力与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科普如何借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东风,并运用现有传播学理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成为一个完备而成熟的体系,成为科普界人士所关心的问题,这也正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李正伟,硕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期致力科普理论研究。发表了《英国非政府机构科普工作中的理论思想》、《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第二作者)、《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第一作者)、《对英国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份重要报告的简要考察与分析》(第一作者)、《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第一作者)等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高宏斌,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科普基础理论研究、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基层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科普人才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多数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SCI收录论文和EI收录论文。参与编写著作30多部,其中组织编写的《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发行达17.5万套。 申浩,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现任华北科技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史与科技传播。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经典传播学理论及其带给科普的启示
一、控制研究——“把关人”理论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把关人”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三)“把关人”理论在科学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二、受众研究
(一)个人差异论
(二)社会分化论
(三)社会关系论
(四)作为市场的受众理论
(五)麦奎尔的目标受众理论
(六)小结
三、内容研究
(一)拟态环境理论
(二)信息的选择或然率公式
(三)小结
四、媒介研究
(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媒介观及启示
(二)科普广播的听众心理
(三)无意注意理论对科普的启示
(四)小结
五、效果研究
(一)魔弹论——超强效果阶段
(二)有限效果阶段
(三)适度效果阶段
(四)回归强效果阶段——沉默的螺旋假说
(五)小结
六、综合研究
(一)拉斯韦尔模式
(二)香农—韦弗教学模式
(三)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四)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五)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六)马莱兹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七)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八)符号互动论
(九)皮尔斯的符号传播模式
第二章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传播学观点及启示
一、传播者研究
(一)新意见领袖论
(二)新媒体的二级意见领袖
(三)意见领袖社区迁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四)小结
二、传播内容研究
(一)认知盈余
(二)长尾理论
(三)用户生成内容
(四)新媒体言论
(五)数据新闻
(六)策展新闻
(七)小结
三、传播媒介研究
(一)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二)补偿性媒介理论
(三)场景理论
(四)智媒化
(五)智能新闻或新闻思维器
(六)新闻游戏
(七)沉浸新闻模式
(八)媒体融合的“中央厨房”模式
(九)小结
四、传播受众研究
(一)信息茧房
(二)“煎饼人”理论
(三)小结
五、传播效果研究
(一)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
(二)敏感的螺旋
(三)网络环境下第三人效果
(四)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和网络议程设置理论
(五)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及模型
(六)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七)小结
六、其他研究
(一)技术接受模型
(二)信息消费理论
第三章启示与总结——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学传播
一、科学传播以受众为中心是大势所趋
(一)科学传播应与受众沟通交流
(二)科学传播应了解受众的需求
(三)科学传播中的双向互动与平等
(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科学传播中的困境
二、传播者应该采取的立场
(一)把关无处不在
(二)意见领袖对受众影响大
(三)多个视角的科学传播更有效
(四)新媒体技术拓展了科学传播
三、科学传播应以内容为王
四、对科学传播的审视
(一)科学传播的复杂性
(二)科学传播的不确定性
(三)科学传播的长久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前言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