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的传行在唐武周时代(684-705)进人鼎盛,中原佛教的“华严宗”也于此正式创立。这时的华严经学历经百年积累,通过法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643-712)等一批义学大师的阐发,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后从安史之乱(755-763)到唐武宗会昌(841-846)灭佛的90年间,以澄观(738-8387)和宗密(780-841)为代表的华严义学历经与密宗、禅宗的交融,创造性地把外来宗教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对宋代以后的禅学乃至哲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后期,“华严四大家”之一的晋水净源(1011-1088)以杭州慧因寺为基地,弘扬华严义理,曾一度把华严宗带人中兴,他本人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中兴教主”。目前尚不知道华严宗传入西夏的具体时间。佛教史籍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很少,我们目前对西夏华严宗的了解基本依靠1909年科兹洛夫地理考察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发掘出的西夏文献。这些文献现存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其中90%以上是佛教著作。由于西夏佛经刊布工作的滞后,西夏的佛教面貌迄今还远没有研究清晰,不过,根据克恰诺夫整理的《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可以知道,在西夏翻译的中土著述中,重要的当是“华严七祖”以及唐宋时期华严禅教派宗师的经典著作。从华严宗创立伊始,历代宗师都借助对《华严经》的诠释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观念,这些阐释亦毫无例外地在信众中广泛传行。